人民網>>觀點

長江日報:提案不要怕“不專業”

付小為

2014年03月06日08:42    來源:長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提案不要怕“不專業”

@商界雜志:兩會中的企業家是永遠不會受到冷落的話題制造者。他們有的針砭時弊,一時間引導輿論熱點話題熱火朝天﹔有的口出雷人之語,同樣引發鋪天蓋地的爭議。但不論怎樣,他們仍是最值得關注的一群掌握著話語權的人。

@老田埂:我發現每年兩會的建言獻策時,代表委員言之鑿鑿,挺有見地,鼓舞人心,甚至言語銳利,直擊要害,讓老百姓著實覺得給力,確實說出百姓心聲。但在以后的日子裡,這些意見建議如石沉大海,仿佛只是兩會期間在河裡扔小石子,只是激點浪花而已。

@安崇民:給媒體提個建議:兩會報道裡,能否努力精煉領導講話,多反映“代表”“委員”的發言、提議?當然,領導們講的新鮮話、要緊話、有針對性話,是不能被“精煉”的。

@敬洪: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辦。把一年內不能辦到的事搬出來講,講多了又辦不到,不是成了假大空了嗎?應該談談最急需要辦的那幾件事。談了,就腳踏實地的、不折不扣的辦好說的那幾件事。讓人民信任、放心、擁護才是硬道理。

(整理 李杏)

這些天,從“兩會”現場陸續“傳來”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從內容上看,它們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既有如霧霾這類全國上下關心的問題,也有代表委員所屬領域、行業的重點難點,以及代表委員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

以提案議案為窗口,不難發現,“兩會”參加者的政治活躍度在不斷增加。過去,我們的目光常常放在少部分“放炮者”身上。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們對代表委員的要求是不能沉默,把意見表達出來,讓每一個提案,每一次表決都有理有據。雖然今天,關於鼓勵意見表達的提法依然存在,但可以看到,話題的重心正在從表達意見,轉移到意見的內容。

提案議案要提什麼?從代表委員的組成方式來看,他們最熟悉肯定是自己所在的領域,也能提出更專業、更有建設性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提案,都因循著這個原則。然而,它可能導致一個問題,即一旦提案議案與代表委員的關系太過緊密,一來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關聯性,進而導致立場不夠中立,二來所涉問題可能專業色彩太濃,甚至過於偏窄,簡單來說,就是跟大多數人離得太遠。提案議案的多樣性是滿足了,卻也因此會讓問題太過分散,抓不住重點。

“兩會”意在共商國是,國家宏觀上的問題不少,各大問題之下的子問題也不少。抓大的問題,其實每年都有那麼幾件,例如稅收。單以稅收為例,它既高度專業,又因為頻頻“亮相”而給人某種疲勞,相對於更新更及時的問題,它未必會被放在關注的首位,但對國家來說,把這樣的問題放在首位一點也不過分。實際上,放在財稅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它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從稅制發達國家的政治實踐看,即便制度完善,也絲毫不會削弱它在國家政治議題中的地位。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怎麼面對這種不變且專業的重要議題。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編劇趙冬苓是一個門外漢的例子。在去年“兩會”上,她提出《關於終止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規定或者條例的議案》,直接對應“稅收法定”的重要原則。過去的一年,自學財稅知識,並與全國多位相關教授聯系,共同研究議案,甚至與人大預算工委專家當面交流。今年,她在議案中更進一步細化了自己的主張,提高了議案的操作性。這一方面說明提案的專業性本身不一定阻礙提案,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其實任何提案都帶有一定的專業色彩,但提案所涉問題越是根本和重要,就越應成為常識被推動,而不因“專業壁壘”所局限。

今年另一個典型的跨專業提案來自崔永元。據他表示,其長達數月的國內外調查,以及相關國內情況的証據,都將在提案中體現。盡管國內已經有個人或科學網站,對其紀錄片中一些觀點的科學性提出了質疑,但對於提案來說,觀點正確與否可能還並不是最重要的。提案的意義更多還是讓大家發現問題,共同關注問題,並要求相關方面重視問題,給一些關乎公共利益的問題以解答。

分享到:
(責編:孫端端(實習生)、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