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兩會瞭望】

工人日報:代表委員說真話需要勇氣、智慧、藝術

石述思

2014年03月05日08:49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兩會瞭望】代表委員說真話靠什麼

真話需要勇氣,請代表委員放下個人得失,一心為公,站著履職,而非坐著鼓掌。說真話需要智慧,除了有俯下身去感受民生疾苦的態度,更要有深入調研、科學研判的素質,並能理性、客觀、全面地形成可操作的意見建議。

今年全國兩會啟幕時的天空有些壓抑。

在昆明,29位同胞在令人發指的恐怖分子襲擊中罹難,北京的上空一度飄蕩著人們熟悉的霧霾。這提醒與會的代表委員:即使中國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一些嚴峻問題不容忽視——比如這個世界並不太平,環境的惡化仍在威脅發展的質量。

直面矛盾,凝聚共識,推動改革,展示希望,成為擺在代表委員面前一道共同課題。

參政議政的前提是開口說話。

每年都會有媒體瞄准沉默的“花瓶”代表委員,為這些辜負人民重托的人惋惜,同時為更多積極履職、為民代言的代表委員叫好。畢竟,能躋身中國最高議政殿堂,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

兩會前夕,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呼吁:在人民大會堂共商國是,如果隻知道熱烈鼓掌、點頭稱是,人民民主如何體現?質詢政府,請動真格﹔會場討論,何懼觀點交鋒?代表委員當銘記: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你認真,民主才能運轉起來!

如此熱情洋溢的激勵引發崔永元委員的回應:說得很中聽,我們敢發言你敢發布嗎?隨后人民日報微博轉發了小崔的微博,並留言:呦,先把這條發布了。

這一花絮其實在提醒大會組織者:要進一步創造讓代表委員暢所欲言的條件和媒體深入報道兩會的寬鬆氛圍。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為委員們打氣: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

此前,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被問及敏感問題。曾任職外交部的他未用“正在調查中”、“目前還不清楚”等“無可奉告”的托詞,直接回應說也聽到了相關消息,並以“你懂的”結尾,引起網友熱議。

這些都預示著:今年兩會將秉承更加務實求真的態度,鼓勵更多凝聚人心、承載民意的意見和建議脫穎而出,變成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政策方案。

毋庸諱言,在全媒體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面對挑剔尖銳的媒體和背后公民意識日益覺醒、參與公共事務熱情高漲的大眾,代表委員說真話首先需要勇氣。

在這個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的時代,打撈沉沒的聲音、使大政方針最終轉化成全民福祉,必然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尤其是當下改革任務繁重,利益博弈不斷,連習總書記都說要“啃硬骨頭”、李總理也說要“壯士斷腕”,可見阻力之大。這無疑成為制約代表委員暢所欲言的現實屏障。

另外,面對公眾日益挑剔的目光,處於聚光燈下的代表委員一旦表述有些許瑕疵,都可能被放大,甚至釀成意想不到的公共事件,這無形中成為部分與會者謹言慎行的借口。

但這一切相較於人民的期待與重托,孰輕孰重,不言自明。請代表委員放下個人得失,一心為公,站著履職,而非坐著鼓掌。

說真話還需要智慧。作為代表委員,一心順應民意、針砭時弊,卻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或許能贏得一時喝彩,最終難免有博眼球之嫌,無法真正體現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而智慧的源泉除了有俯下身去感受民生疾苦的態度,更要有深入調研、科學研判的素質,並能理性、客觀、全面地形成可操作的意見建議,為最終的大政方針添磚加瓦。

最后,說真話也是一門藝術。古話說得好:君子和而不同。討論甚至爭執的目的不是維護個人所在階層利益,也不是簡單為顧全顏面而固執己見,而是為了求同存異,尋求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改革共識最大化的過程。加之代表委員意見絕非街談巷議,往往會影響國家進程,說真話的目的是喚醒更多解決問題的熱忱。因此,善於汲取不同意見的營養,豐富完善自己的主張,並獲得更多人的認同,確是一門藝術。

如果今年兩會吃的住的節儉了,發言的水平卻上去了,真知灼見更多了,無疑是國之幸事、民之幸事。

望更多的代表委員本著勇敢、智慧、建設性的態度,發出真實的聲音,助力改革,凝聚共識,而非充當沉默的豪華看客。

你懂的。

分享到:
(責編:孫端端(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