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砅善�鏍峚痔
人民網>>觀點

錢江晚報:民告官,不應是荊棘路

洪信良

2014年03月05日08:39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民告官,不應是荊棘路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信訪在中國是一個很獨特的制度安排,這些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要通過改革把那些涉法涉訴的信訪納入法治的軌道。從對行政訴訟法實施情況的調研來看,這些年行政訴訟案件原告的勝訴率明顯下降。全國人大將修訂《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改變行政部門不願意當被告,法院不願意受理,群眾不敢告、告也告不贏的情況,“要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盡可能排除對“民告官”各種各樣的阻礙。

  傅瑩回復的誠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承認事實,第二是指出路徑。上訪多,這是事實。上訪難,也是事實。再難也要選擇上訪,說明“民告官”這一法律途徑更艱難,這同樣是事實。對此,傅瑩直陳其弊,道出了郁積在很多人心中的那句真話,不作皇帝新裝式的掩飾,讓人看到了直面問題的胸襟與意志。而修訂相關法律,從制度層面排除“民告官”路途上各種各樣的障礙,這更顯示了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誠意。

  與民告官勝訴率明顯下降相伴而生的,最惡劣的大概是“截訪”的產業化與黑勢力化。信“訪”的實質是信“權”,信“權”的實質是信“人”,不信法治信人治,這就是“信法不如信訪”的實質。曾經有個鄉長作為被告出庭應訴,他在庭上指著審判長鼻子責問道,拿鄉長來審,你算老幾?拒不履行法院判決中所規定的義務。於是有論者指出,這說明法律的權威不夠強大,法院的地位不高,封建特權思想還有市場。其實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權大於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傅瑩在回復記者提問時說“盡可能”,是一種審慎的態度,說明人大是充分認識到目前“民告官”仍是條“荊棘路”,要解決“民告官”問題,還是“任重而道遠”的。因為即便接下來《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修訂得再完善,要執行到位,還是要面臨擺脫權力掣肘的問題。到時仍舊要面對行政部門不願當被告、法院不願受理的難題,而群眾,仍舊會不敢告,要麼默念著“民不與官斗”,忍氣吞聲﹔要麼一心默認自己告不贏,走上“上京找青天”之類的上訪之路。“要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制度”是前提,但伸手把權力“裝”進這個籠子,才是成敗的關鍵。

  修訂《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是排除“民告官”阻礙的第一步,這一步邁出去了,下一步也得跟上。學者劉瑜說“法律的無限權威恰恰體現在法官的有限權威當中”,這話當然沒錯,但若就我國目前法院不時受行政權力干擾的現狀來說,倒還得先讓這“有限權威”堅挺起來再說。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