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光明日報:“尖銳批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曹華飛

2014年03月05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尖銳批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代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向大會報告工作。報告中提出,政治協商這一民主平台,應該“真誠相待、肝膽相照,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傾向”。俞正聲同時提出,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

  民主,是我們國家社會各項事業的最大公約數、最大共識度和最大凝聚力所在,“民主”一詞成為高頻詞匯,在今年的政協報告中被提及32次,大幅度高於過去報告中被提及的平均數。民主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如果說制度設計和政治安排為實現民主搭好了平台,那麼兩會代表、委員如何履職,如何實踐,是“民主”這台史詩劇能否唱好的關鍵。

  我國的政治協商制度一直在為民主氛圍和它促成實現的民主實體而努力。要真正做到“敢言”和“尖銳批評”,寬鬆的輿論空間是保証,“真誠相待、肝膽相照”的情懷是支點。如果囿於利益割據、工於權謀格局,以“打棍子”壓制建言空間,以“扣帽子”規定觀點立場,以“抓辮子”約束意見方向,議政建言禁區重重,那麼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將不可能出現,社會主義的民主也不可能實現。

  但“敢言”絕不代表“胡言”。思想有根基,言論才有力量。尖銳不只是一種姿態,也不光是分寸問題、技巧問題。兩會這一言論場,規模大、熱點多、集中度高,議政建言的質量可以說是全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在網絡媒體的技術支持下,廣大群眾議政建言的熱情不斷高漲,“意見領袖”層出不窮,言論生態也愈加復雜,浮躁情緒、極端傾向“應運”滋生。各種網絡言論,有正確的表達,也有負面情緒的發泄,這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代表、委員承載著人民群眾的重托,應當切實履行好行使民主權力參政議政的神聖使命。

  從往屆的記錄來看,有些代表、委員凡事必點贊,以為這就是和諧與民主﹔有些代表、委員缺乏問題意識,不做調查研究,拿不出有分量的提案議案觀點,要麼在會議期間打瞌睡、玩手機,要麼倉促摘選網絡觀點,人雲亦雲,或以偏激、極端的言辭搏出位,偶爾甚至能獲得不少不明就裡的擁躉。凡此種種,均是真正民主的大忌。

  日前,崔永元針對媒體所呼吁的代表、委員應直言敢諫、切實履職,說了一句看似調侃、也有真意的話:“我敢說,你敢報(道)嗎?”此言引人思考。兩會鼓勵“尖銳批評”,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議政貼合具體國情,建言導向問題解決,特別是以真實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為基礎,都會得到從國家、政府到社會、民間的“點贊”“好評”。民主不是空談而是實干。“兩會”代表、委員要想發出“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必須要在“詩外”下大功夫。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