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在即,代表究竟應該怎麼發言呢?一時間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3月2日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評論稱,人大代表“如果隻知道熱烈鼓掌、點頭稱是,人民民主如何體現?質詢政府,請動真格﹔會場討論,何懼觀點交鋒?代表委員當銘記: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你認真,民主才能運轉起來!”隨即引發大量轉發和評論。崔永元評論道“說得很中聽。我們敢發言你敢發布嗎?”
崔永元的質疑並不是沒有根據。以全國人大會議為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投票表決環節,前六屆人大會中,均是全票通過。一直到1988年的人代會上,才出現了第一張反對票,自此,代表們開始理性說不。為了更好地讓代表們說真話,敢說話,表決方式由舉手表決慢慢演變成無記名表決器表決,其目的就是充分保証人大代表敢說真話、代表群眾發言的權利。
長期以來,一些代表對黨性原則、協同一致有著錯誤的理解,認為要擁護黨就不能對政府說一個不字,這其實是對黨性原則的錯誤認識。所謂黨性原則中的“同黨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從行動上講,主要應該體現為堅決執行黨中央已經作出的決定。但正如列寧所說:行動一致應該建立在批評自由的基礎之上,隻有經歷過“批評自由”的“一致行動”才有合法性,也才能保証行動的正確。因此,“黨性原則”與“批評”本就不該是一對矛盾。
作為黨員的代表們即使是在黨內,仍然可以並且應該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更何況是作為人大代表。作為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成員,代表有責任、有義務表達真實的想法,尤其是批評的意見。
要知道,“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理性的批判可以幫助決策進一步完善,可以促使行政機關更加審慎地使用公權力。隻要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來自於對國家發展的關切,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批評”就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以及保持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重要力量。
結合以往兩會代表批評的聲音較少的情況,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表評論,呼吁代表們不要沉默,敢於發言,質詢政府,請動真格,並不是要代表們與政府對抗,而是倡導代表們更多地去表達意見,突顯出自己作為人民代表的價值和責任。
兩會代表究竟應該怎麼發言呢?批評、建議、表揚都是可以的,關鍵是能夠說出自己的心聲。3日下午,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政協會發言中表示,在政協的各種會議和活動中,要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就是表達了一個好代表應該怎麼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