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微博上發生了一場說小也不小的“唇槍舌劍”。當事雙方分別是崔永元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人民微評”說,代表委員沉默,就是人民失語。在人民大會堂共商國是,這是榮譽,更是責任。如果隻知道熱烈鼓掌、點頭稱是,人民民主如何體現?質詢政府,請動真格﹔會場討論,何懼觀點交鋒?代表委員當銘記: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你認真,民主才能運轉起來!而“@崔永元”回復稱:說得很中聽。我們敢發言你敢發布嗎?“@人民日報”回應:呦,先把這條發布。
說這件事情很小,是因為這是在微博上一次小交鋒,淹沒在很多國計民生的大事件裡。說這件事情不小,恰恰說中了許多人的心聲,也關乎兩會的成效。小崔一直都是兩會上有名的快嘴,他的意見也代表了許多代表委員的意見。讓委員願講話、敢講話、講實話的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從歷史上看,代表委員的提案發言“差評”的少,“點贊”的多,沉默的也不少。即便有質詢有交鋒,往往也被認為家丑不可外揚,關起門來解決的居多。至於小崔質問的代表敢發言而媒體不敢發布,也確實存在。之所以出現這一失衡的情況,總結起來,主要有四個怕:怕丟面子、怕穿小鞋、怕傷和氣、怕丟選票。為了仕途平穩,為了表面和諧,為了生活平靜,即使是知也不言,要言也只是不痛不痒的皮毛而已。
“尖銳批評”缺失說到底是會風問題。因此,今年政協工作報告中,俞正聲特別強調,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
這既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也是對轉變會風的新要求。如今,雖然言路已經廣開,但是上文所說的“四怕”也成為“尖銳批評”的障礙。與歷史教訓相比,當下的所謂“四怕”,更多的是一種經濟發展以后,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慵懶渙散的表現。
當然,“尖銳批評”其實是個高要求,在此之前,首先要提醒個別代表委員,多多矯正自己的“失語症”。個別代表把兩會變成了簽名會,個別委員則堅持所謂的“不添亂”,對這些“啞巴代表委員”老百姓一直多有微詞。如人民日報所言,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有“尖銳批評”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能雷鳴並且不雷人才是參政議政能力的展現。不代表人民發出“尖銳批評”,其實更關乎群眾路線,不是不情願就是不深入。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2月6日的迎春講話中特別指出,“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有了這一講話作為底氣,今年的兩會,應能看到有“尖銳批評”的發言和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