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從“柴媽”和“金妍兒廣告”看愛國

鄧希泉

2014年02月25日08: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柴媽”和“金妍兒廣告”看愛國

  2月17日,網絡上開始流行未經証實的柴靜赴美產子的消息,爭議焦點在於一個宣揚愛國和以愛國為己任的人卻成為“美國孩子的柴媽”。2月22日,韓國液化石油氣(LPG)生產企業E1推出的金妍兒出演的“你是大韓民國”廣告,因“過度愛國”而遭到排斥。(《參考消息》2月22日)。之所以把“柴媽”和金妍兒廣告放在一起分析,是因為二者與青年網民對此事的高度關注和強烈的批評態度有關,更與其內含的愛國意識、愛國行為和愛國主義以及人們的反應密切相關。

  任何國家及其執政黨一般都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愛國意識和愛國行為,有著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生理基礎、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青少年總是生活在一個具體的社區、地區和國家之中,在價值、信仰和生活目標的選擇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同一性。隨著青少年生理發展階段的演進,青少年需要與既存的主流文化和社會結構保持一種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否則就可能導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有效建構,意味著青少年對自己生存的地區和國家的文化生態和政治生態的接受和內化。

  與此同時,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並不是一種必然的邏輯演化過程,而是一種從現實生活中不斷模仿、學習和內化的習得過程。其中,經常性地模仿和學習參照群體的示范行為,是一種有效路徑。社會名人、明星大腕和政府官員等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人群,更易成為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參照群體。比如,在成為“美國孩子的柴媽”之前的柴靜和未被廣告綁架的金妍兒,都是一種良好的愛國意識和愛國行為的傳導載體。

  “美國孩子的柴媽”事件,或者類似社會現象,其本質就是表現為事件主體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是一貫的理念與當前重大事件中的行為之間的不一致——事件主體表現出自我同一性的分裂。要想真正贏得青少年的信任、尊重甚至崇拜,成為青少年長久的優質偶像,政府官員和社會名人要盡可能做到言行一致。

  “金妍兒廣告”事件,則主要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社會壓迫和主體主動之間的沖突。當代青少年盡管知道對所在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認同,有利於減少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但他們希望是在一種有選擇自由的空間中主動地完成,而不是在一種社會壓迫的情境中被動地進行。為此,成人世界要為青少年提供符合社會發展程度的自由空間,不要形成社會對他們的一種全方位壓力,使他們隻有服從的義務而缺乏選擇的自由。

  部分青少年對愛國意識和行為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青少年逆反特征的反應,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混亂的一種表征。典型的現象就是有的青少年此時此地表現出恨國的情感,彼時彼地又可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行為。我們既不要因某些青少年一時一地的不當言行而將其打入另冊,也不要因青少年特殊情況下的良好表現而推論其平常行為必定良好。貌似矛盾的青少年行為背后,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或混亂的規律在發揮作用。把握和順應這一規律,是社會和青少年良性互動的基礎。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