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追思】
秀蘭·簡·鄧波兒(Shirley Jane Temple,1928年4月23日-2014年2月10日),兒童時期為美國著名童星之一,12歲之前她已經拍過超過40部電影,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獲獎的小孩。
秀蘭·鄧波兒系列電影在中國七八十年代刮起旋風,那圓臉、大眼睛、卷發的可愛形象,也影響了80后父母的審美。記得小時候吃的寶塔糖,鐵盒上就是一個中國版的秀蘭·鄧波兒的形象。一樣的圓臉、大眼睛,不過金發變成了黑發,但仍是短發。那時候,森碟這樣的瓜子臉、長發小姑娘,並不是主流審美“可愛孩子”的標准。由於成年后退出影壇,所以當我們憶及秀蘭·鄧波兒時,想起的永遠是她被熒幕定格的純真與可愛。童星的力量也正在於此。無論歲月如何改變了他們的容顏,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永遠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從1928年出生,到三天前在位於加州的家中平靜去世,秀蘭·鄧波兒走過的85年時光,詮釋了一位優秀女性傳奇、完滿的一生。她3歲時開始接受舞蹈訓練,表現出過人天賦﹔六歲出演第一部電影並獲得成功。7歲時獲得奧斯卡特別金像獎,成為第一個站上奧斯卡頒獎台的孩子。她拍攝了43部電影,在告別影壇后走向政界,先后出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美國駐加納大使、禮賓司司長、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她27歲時結婚,這段婚姻維持了五年,她生下了大女兒。第二段婚姻則持續終生,並讓她再生下一兒一女。跟所有女性一樣,她經歷了婚姻的波折、身體的折磨(曾患乳腺癌)、撫養子女,並為事業與獨立而奮斗。這樣的人生,讓秀蘭·鄧波兒給予我們的思考空間遠不止“童星”二字。
察看秀蘭·鄧波兒90年代出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時的照片,她不再是金色的卷發,而換成了干練的黑色。面孔上依稀可辨童年時的痕跡,但早已是另一個秀蘭·鄧波兒。她似乎將昔日的光芒都封存了,將那個“大眾小情人”的歡聲笑語鎖進了膠片裡,卻擁有了新的身份和舞台。
好萊塢是奇跡誕生的地方。正如好萊塢定義了明星制度一樣,誕生於好萊塢的秀蘭·鄧波兒也定義了童星的內涵。她讓兒童演員首次獲得與成人演員一樣的關注度、喜愛度和影響力,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童星,對電影產業、社會風尚產生深遠的影響。即使到了21世紀,你仍可在曼秀雷敦的商標上看到那以秀蘭·鄧波兒形象創作的小護士圖案。從西歐到遠東,秀蘭·鄧波兒所表達出來的活潑、聰明、可愛、明亮,仍是我們對於童年、孩子等諸多想象的古典模本。
而對於美國人來說,就像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時期鼓勵民眾時所說,“隻要我們國家還有秀蘭·鄧波兒,我們就會沒事的”。那些歡樂和笑聲帶著明亮的氣息被人們記憶且感激。
在秀蘭·鄧波兒之后,好萊塢繼續源源不斷地誕生童星,麥考利·卡爾金、林賽·羅韓、娜塔莉·波特曼、達寇塔·范寧……其中大部分的光彩隨著成長而湮滅了,也有繼續在影壇拼搏的佼佼者。但像秀蘭·鄧波兒這樣,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並在回憶時能讓人帶著微笑的童星,已不復現。
□米亞(廣州 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