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環球時報:重溫家風,以正國風

慕朵生

2014年02月10日08:56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慕朵生:重溫家風,以正國風

近日,央視訪談“家風是什麼”廣受關注贊許。節目既體現家風傳統對中國人的無聲滋潤和深刻影響,也反映人們對家風傳統日漸流失的無奈和感慨,以及重溫家風的熱切期盼。

相較其他國家和民族,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的特色是既不以個人為本位,也不以國家為本位,而是以家庭為本位,核心是重視親情、崇尚德性、和睦關系,妙道在始於家庭但不止於家庭,而是擴展至家國天下。《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向來被中國人視為最重要的修身法則。

因此,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家風的培育,強調制定和傳承家規、家訓、家約、家禮等倫理道德方面的勸諭和規范。清代名臣曾國藩以治家嚴謹得體著稱,其制定的家訓“八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養親以得歡心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謂中國傳統家訓和家風的縮影。

幾乎每個中國人生來就或多或少受到傳統家風的影響與制約。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簡單、實則蘊含深刻道理的家風家訓,給我們帶來溫馨、安全、撫慰和支撐,也帶來保家進而衛國的責任和使命。遺憾的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家風傳統遭到嚴重破壞,正不斷流失。原因大體有三:

“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傳統成為國家積貧積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變成“西方話語”和“革命話語”的批判靶子,被棄之如敝履。而家風傳統是重災區之一,導致中國一度出現砸爛祖先牌位、燒毀家譜族譜、漠視家訓家風的惡劣現象。

傳統大家族不斷解體,父母與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漸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模式。計劃生育政策和現代人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家庭少子化、獨子化現象增多,下一代幾乎無不成為“嬌寶寶”和“小皇帝”,進而造成整個家庭逐漸偏離了孝敬老人、尊重傳統、傳承家風的方向。

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期間必然經歷人口流動尤其是鄉村青壯年人口流動到城鎮的過程——中國正處於這種人口流動的高峰時期。狹小鄉村范圍內“熟人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與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傳承家風的傳統,無法避免地被城鎮“陌生人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導規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風傳統的流失絕不是什麼好事情!它不僅加重了中國當下倫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際疏離的程度,而且對中國人傳統的“家國天下”觀念造成極大沖擊和破壞,以至於出現“國而不家”的現象——看見跌倒老人扶還是不扶,竟然成為當下中國的一大道德困境!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和國家的細胞,家風則是國風的天然基石和集中體現。中國社會轉型加速,但家庭作為個人肉體和心靈港灣的作用未發生根本改變。優良家風傳統的傳承培育,既是國家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和個人的使命。隻有好的家風,才有好的國風﹔隻有重溫家風,才能重整國風!▲(作者是旅美學者)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