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名學生126道試題。昨天,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管理學院劉一書老師為2011級人力資源專業的126名學生各出了一道“專屬”考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熱點話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徹底杜絕了學生作弊的可能性。(1月19日《武漢晚報》)
126名學生126道試題,讓人歡喜讓人憂。喜之因,至少有四﹔憂之因,起碼有兩。
先說喜。從古到今,中國人都推崇因材施教,將之視作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126名學生126道試題,確實增加了教師出題難度,但這種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的做法,何嘗不是追求完美之舉?何嘗不是共產黨人最講究的“認真”二字?倘若教師對待教學、對待學生都這麼認真,何愁學生教不好?何嘗培養不出棟梁之才?此一喜。
二喜,劉老師為了出考題,可謂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在考前花了兩周時間,以公共關系學的經典案例“農夫山泉深陷質量門”為熱點話題,從多角度、多方向為126名學生設計了126個不同的考題。這與很多高校老師草草出套考題,或者向其他高校教師隨便要套試題,甚至就在網上弄幾道題考考學生,為考試而考試,簡直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三喜,劉老師的考題看似簡單,卻包含了該課程所涉及的專業知識,讓學生找“度娘”也沒用,要求學生們答題的字數在700字以上,並且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這不但可以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可以考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喜,考題沒有標准答案,學生隻要言之有理、言之成理即可獲得高分。這與某些考試純粹考死記硬背、全部用“√”“×”換分的考題相比,無疑是一種質的飛躍、理念轉變。當下“書呆子”太多,但當今社會不需要“書呆子”,而需要有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再說憂。一憂,劉老師之這麼做,是為了徹底杜絕學生作弊的可能性,可見學生考試作弊之嚴重。國無誠信不興,人無誠信不立,高校學生誠信如此缺失,既是學生個人之悲哀,更是中國教育之不幸。二憂,為了拯救誠信,劉老師用了這種“笨”辦法,可謂萬不得已、黔驢技窮。試問,假如劉老師手下有成千上萬學生,還能用這種“笨”辦法嗎?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施?
126名學生126道試題,讓人五味雜陳。國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的希望在學生。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中國教育何去何從,全社會都要思考,尤其是教育的主導者——教師和教育的主體——學生更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