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云南招标采购局“三公预算为零”,你信吗?

2013年11月04日14:1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云南招标采购局“三公预算为零”,你信吗?

背景: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公布“三公”经费引发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今年的预算则为0。

燕赵都市报发表王聃的观点:在日常具体的行政生活中,那些隐性且极其可能由下属单位或服务对象埋单的“三公”消费项目,是存在的,那些看似不在“三公”经费名录之内但仍在实际支付的费用,也并未消失。厘清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三公”零预算,不过是种虚拟的数字假象。或许也正因为此,迄今为止记者对云南省招标采购局的采访,都遭到该局的拒绝。谁能否认,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拒绝监督?零“三公”与看不懂的“三公”经费,其实殊途同归。从权力天然的无边界属性而言,地方政府部门主动的“三公”经费压缩多不可期待,现在重要的还是做实监督。而这也正是公众质疑零“三公”经费预算的所由何来——无切实的监督权,自然就会下意识地质疑那些看上去过于美好的东西。

小蒋随想:负责招标采购的政府部门往往是“肥缺”,是各个商家努力拉拢公关的对象。所以,即便该局因公出国(境)以及公务接待预算均为0元,也犯不上大跌眼镜——商家自然会为领导出国考察埋单,负责招标采购的人都是接受吃请的,哪里用得着去接待别人?表面看来,三公预算是0。实际上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商家获得政府订单,必然会算上曾经为领导支出的考察与接待成本。换言之,为三公消费埋单的还是政府采购的钱,是纳税人的贡献。凡事过犹不及,群众反对奢侈浪费的三公消费,可没要求取消必不可少的公务支出。某些部门要么在公开三公预算时犹抱琵琶半遮面,要么干脆说自己一分钱没花,真把群众监督当猴耍?

“专家治霾”很天真,“最严减排”别装傻

背景:11月2日,南京再遇雾霾锁城。有记者联系南京市环保局,试图了解南京周末的空气污染状况,却得到了环保局如此答复——周末专家休息,因此无人回答雾霾问题。

华商报发表苑广阔的观点:这实在是个看似很高明,实则耍无赖的回答。看似高明的地方在于对方干净利落地把责任推到了有关专家的身上,成功把自己置身事外,实则无赖的地方在于,专家休息不休息,和环保局公布雾霾污染状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新京报发表张贵峰的观点:这种“生硬僵化”的服务品质,也是种“雾霾作风”,它不仅是政府信息滞后、公共服务缺位的体现,也是窥探涉事部门有无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镜子。前不久,国务院明确指出,在重大事件面前,政府要及时回应民意关切,确保不失声、不缺位。雾霾是灾害,也是“紧急状况”,它与公众出行选择、交通情况等紧密相关。仅因“周末专家休息”,便连及时答复公众询问都没法做到,这不是失声是什么?

小蒋随想:雾霾污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拜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所赐。近一两年来,我国的雾霾范围与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一方面折射出不少地方在“先污染”的老路上已走了很远,环境对污染的承载力逼近极限;另一方面表明环境保护在许多地方并没有获得一票否决权,要么沦为花瓶摆设,要么是“交罚款就能排污”。平心而论,就算环保局专家周末加班,能向记者解释问题,也难以改变“十面霾伏”的现实。关键还在于,各地出台的“最严”减排措施,能否被切实执行,“后治理”可否真正步入正轨。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