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婚宴不超300人能体现反腐低调吗?
背景:湖南省纪委拟出台新规,对公务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进行规范。有人质疑新规涉嫌利用公权干涉私权,湖南纪委人士回应:如果接受不了,可退党或辞去公职。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婚礼宴请人数累计不得超过200人(20桌),婚嫁双方同城合办婚宴的,宴请人数不得超过300人(30桌)。”无论20桌还是30桌,规模都已不算小,如果连这样的规定都有腹诽,意图抵制,不仅显得矫情,也足以折射出有些公务员的讲排场,让人怀疑大操大办婚宴是否借机敛财?
新京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与直接收受贿赂相比,通过办酒来收取礼金和红包,是种更隐蔽的利益输送方式。制定严苛的“办酒禁令”,不失为正本清源之举。因为规范官员宴请,有助于让扭曲的官场交际回归正常,也有助于挤压官场腐败的滋生空间。
小蒋随想:婚丧宴请不过是权力敛财的途径之一,如果干部有腐败之心,有求于权的人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孝敬”。何况,只要有一个行贿人送上几百上千万的大红包,就足以令受贿人“赚翻”。如果认为规定宴席人数可以“遏制”腐败,实在是缘木求鱼。两三百人的阵势更谈不上低调。
“民航基金脓包”早挤比晚烂强
背景:从1992年至今20余年间,全国各地机场建设费征收了1000亿元。去年,机场建设费摇身一变成了“民航发展基金”,有律师申请公开“民航基金”遭拒,财政部称涉及国家机密。
燕赵都市报发表王聃的观点:三公消费是国家秘密,土壤污染是国家秘密……现在,连民航发展基金也成了国家秘密。几乎在所有不能为外人道的公共议题前,我们都发现那个叫做“国家秘密”的暧昧回答。《保密法》说得很清楚: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试问,机场建设费与民航发展基金的公开对上述领域造成伤害了吗?“市场化”语境下,行政性收费总是越少越好,不能用一种看似正当的强制收费去“替代”之前广被诟病的机场建设费。如果说收费是必须的,至少应该拿出足够让人信服的理由和随时被外界监督的费用流转制度。
小蒋随想: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反过来说,暗箱往往是腐坏的催化剂。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监督的深入,一些曾被称为机密的玩意出现松动。前些天,中央部门公布2012年决算数据,虽然一些部门的数据仍存在大而化之的情况,甚至国家气象局凭空多出1000多辆公车,但晒出问题本身也是进步。所以,民航发展基金躲得了初一未必能躲过十五。如果真的存在“脓包”,早挤破比晚烂掉强得多。倘若不存在“羞处”,何必怕让公众看?托词永远是托词,国家机密无法成为遮羞布,只会令国家二字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