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年轻人扎堆体制内而致“严重浪费”的,并非公务员职业本身,而是这背后“不事生产、只图分配”的选择动因。
浪费与否,是个人、还是国家的事儿?
对每个年轻人来说,争当公务员其实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却是人才浪费的非理性选择。埃德蒙·菲尔普斯的观点虽有争议,但并非危言耸听。一个年轻人想做公务员,只是微观层面的个人选择;超过半数的年轻人去挤这张“窄门”,则是宏观层面病态的人才流向。作为“分蛋糕”的人,公务员并不创造社会财富,他们的每一份工资都来自于纳税人。倘若年轻力量都不去“做蛋糕”,全社会都要跟着“饿肚子”,而那些挤破脑袋抢权柄的努力,也将是徒劳。[详细]
利益最大化的根源在于权力支配更多资源
人才资源配置,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果。是权力配置资源,还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了年轻人的职业走向。年轻人争做公务员,表面上看是为更好的福利、更稳的饭碗,深层次看,却是权力能够支配更多的资源。当社会不再激励和奖励创造价值的企业和民众,而将人们的聪明才智、时间精力引向权力,从财富再分配中获取利益,结果必然是价值创造部门的萎缩,以及企业家精神的衰落。权力吸引了年轻人的同时,权力也就“浪费”了年轻人。[详细]
“公务员热”背后的真正动机让人心寒
世上并没有浪费人才的职业,体制内同样需要年轻力量。公务员是国家机器的零部件,零件生锈了势必会影响机器的高效运转,而新鲜血液的加入,却能让其焕发新生。尤其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体制内的工作更需有冲劲、有创造力的年轻生命参与。可是,在“公务员热”的背后,我们却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动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惯性;优渥的福利待遇;安逸的工作环境;丰富牢固的社会资源……最应该上榜的“为人民服务”却并非助力之一,这恰好与公众对公务员队伍不甚满意的现实相呼应。[详细]
“公考热”造成人才配置模式渐现失衡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确实可以很好地选拔优秀人才,但某一种职业过分受追捧,多少暴露了某种失衡,会引起其他行业的人才流失,造成某些行业或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年轻人拼命当公务员,的确是严重浪费人才,需要观念制度引导。[详细]
公务员热,热浪袭人
当下,我国存在着年轻人扎堆报考公务员的现象,并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有人惊叹:公务员招考已超过高考、考研,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2012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总人数为133万,而计划招收人数为1.8万,大概每73人争夺1个公务员岗位,由此可见公务员竞争的火热程度。[详细]
年轻人喜欢做公务员不是我国特有现象
公务员热是个世界现象,近年来法国、美国、印度等国家报考公务员也很火爆。俄罗斯公务员考试也是很热的,报名踊跃,竞争激烈,甚至走后门。2010年韩国公务员(中央直属部门)的录取比例为1100∶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经济不振,就业情况不理想,而公务员却收入稳定,因而,公务员成为最烫手的职业,在韩国被称为“神的职业”。[详细]
从革命干部到公务员,选拨方式是一种进步
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透明性,相对“跑关系、走后门、递条子”乃至推荐、指定、“接班”等官员选拔方式,不仅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腐败和交易成本,就此而言,它是所有其他录用方式中最经济的方式,也是选拔风险和代价最小的方式;从结果看,确也能够为国家机关招募一批优秀人才。此外,它还是实现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一宪法权利的基本途径。让所有公民平等地获得担任公职的机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公务员考试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详细]
年轻人做公务员也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年轻人接受了更多教育,眼界、思路和技术都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能更快地接受新鲜事物,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目前一批年轻人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这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起到了“调味剂”的作用,使得整个干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就提升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详细]
别以偏概全,误读了整个官员群体
目前百姓对公务员有一些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似乎公务员就是“高官厚禄”的代名词,这实际是对公务员群体的误解。除了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领导,还有许多基层公务员,他们工作很辛苦,工资并不高,手上也没有什么权力,这些公务员是大多数。之所以群众对公务员有看法、有意见,实际上是对少数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憎恨,这部分人虽不多,但其恶劣影响使公众对公务员这个群体的总体情况产生了误读。[详细]
职业发展无规划不适合入行公务员
随着公务员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早不是传说的“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工作状态,他们在光鲜的职业外表下,经历着“工作压力”、“晋升压力”、“经济压力”、“舆论压力”等多重压力。职业指导专家建议,想要做好公务员,还需要有服务社会的觉悟以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对职业发展没有规划、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以及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并不适合此工作。[详细]
年轻人对公务员趋之若鹜实际上是一种“恐慌性”报考,折射出他们对公平竞争的怀疑、对社会保障的担忧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
保底性福利成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中国的年轻人并不缺乏冒险创业的动力,但当前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薄弱,权利充分实现面临不少困难。一旦跌入底层,过上一种体面和尊严的生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一个大学生如果打拼失败,很可能心理失衡,连与同学交往的勇气都会丧失,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让人抬不起头来。如果考上公务员,这些问题尽管也需要操心,但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些。每个国家的公务员基本都是待遇稳定、旱涝保收,而且在社会保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详细]
“福利待遇好”折射出体质性改革的滞后
表面上看,年轻人热衷于做公务员是因为“福利待遇好”,但实际上与我国体制性改革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改革滞后有关。由于体制性改革滞后,政府相对强势,企业相对弱势,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就会“人往高处走”。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不仅政府的项目审批权过多,而且不少领域被垄断,市场化程度较低,那么,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就不好,进而影响到人才合理流动和创业。再加上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改革滞后,企业职工与公务员在收入、养老等方面待遇差距很大,所以企业往往吸引不到需要的人才。[详细]
现实环境压迫下的无奈之举
社会创业成本高、风险大,小微企业税费重,为精英人才的创业设置了重重门槛。科技创新的道路,因为投资回报、扶持力度等现实状况,目前还难以吸引年轻人去大胆尝试,甘冒风险。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近5年退出市场的“夭折”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日均近800家内资批发零售企业“夭折”。两相对照,也就不难理解年轻人为何争抢做公务员。[详细]
要想把年轻人从“官本位”的窠臼中解放,让狂热的择业取向走上健康化道路,并不能单靠他们的一时之念,还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当公务员在中国成为一种正常的中等职业,社会活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过热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而要做到这些,当下更需要改革者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让年轻人热衷创业而非做公务员
让公务员热回归正常,政府应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创业条件,让体制内外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一方面,国家要及早缩小公务员和其他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差别,比如取消公费医疗、养老并轨改革等;剥离公务员职务上的附加福利,淡化权力优势,完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降低创业成本,降低税费负担,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去制造财富。[详细]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年轻人打拼保驾护航
让更多青年到更广阔的人才市场上去追逐梦想,应继续提高并调整社会保障的水平,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企业就业,尤其是自主创业的年轻人,社会保障与优惠政策要为他们的人生打拼扫除后顾之忧。[详细]
坚持义务本位,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
人们只看到公务员的“高人一等”,而没有看到公务员的公仆本质,这只能说明我们并没有以高于普通公民的规则法律来限制和规范其行政行为,并以公务员履行应尽义务作为评价公务员的唯一标准。只有坚持义务本位,才能增强公务员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有效防止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或行政失职行为的发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和评价机制僵化的问题,从而消除雾里看花的大众心态。[详细]
树立新的就业观,理性认识公务员群体
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就业观,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不要让大量高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普通的公众争职位,而应该成为社会就业职位的提供者。眼下,关键是改变制衡公务员的轻责(无责)、重权、厚利的怪象,提高其他社会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美誉度,这样才能让公众对公务员群体有更加理性的认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