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知名大学的一位研究房地产行业的教授,再次抛出其关于房地产价格的预期:25年后,北京的房价将上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全国的平均房价也将达到每平方米9万元。这位教授的言论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房价快速上涨的争论。许多消费者虽然不愿意相信这一预期,但又不敢不信。毕竟近十年来,所谓的房价“看涨者”屡屡一语中的,而房价“看跌者”往往一再错失购房良机。
知名人士纷纷变身“预言家”
2013年3月,知名房地产商任志强放话说,这个月里,房价将暴涨;评论人士“牛刀”则立帖为誓,称房价泡沫要在3月破裂;而对深圳的郭建波来说,3月房价不降的话,他就要在长安街裸奔了。在过去房地产市场勃兴的十年间,专家对房价的预测中观点夸张、打赌逞强的场景三番五次的上演。预测房价的轨迹也升温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竞猜“盛宴”。开发商、经济学家、各种机构、甚至炒房者等纷纷变身“预言家”,就房价的走势指点一二。[详细]
专家预言不准,为何依然有市场?
既然有人对命运迷茫,就必然会有算命先生。在房地产行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的国人在房地产市场面前茫然甚至“晕眩”。买,还是不买,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囊中羞涩的潜在购房者。他们急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声音指导。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相信专家的预测,而错过了目前来看最佳的买房时机,并转而骂这些专家是“砖家”。但这不影响更为“年轻”的一批信众继续聆听专家的预测。[详细]
夸大论断背后,需仔细推敲
某种商品,尤其是价格基数这么大的民生类商品,如何能保证连续25年、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涨价?一个一线城市出现三五个天价楼盘并不罕见,但一个城市平均房价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这要多大的货币量?按此标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就要卖到3000多万元,相应的房租就要涨到五六万元,如此强悍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详细]
“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价超过80万元”,专家言之凿凿,着实吓人,仿佛不赶紧买房就错过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近几年来,预测房价一度成为最能博取公众眼球的互联网行为。但是,任何人要想“预测房价”,首先必须厘清,是谁在决定中国的房市和房价。
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
众所周知,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迁徙”的中国城镇化,每年有1000多万人成为新市民。此外,还有数亿城镇“老市民”住房小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米以上)的刚性需求。要满足这两者的刚需,每年全国城镇的住房供应量至少要达到15亿-20亿平米。但是,过去十年全国城镇总共销售出的商品住房仅仅只有67.26亿平方米,年均不到7亿平方米。这将使全国城镇的住房的实际供应总量,仅仅只能满足正常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国家开发土地和住宅总量供应都“极端不平衡市场”下,“用市场的眼光来分析走势”只是奢谈。[详细]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质垄断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只有开发商才有“资质”进行运作的垄断市场。其他任何人没有这个“资质”,连竞拍土地的权利都没有,这也是前几年不少地方出现的个人合作建房遭遇扼杀的原因所在。虽然全国看起来开发商数目数万,但落到某个城市和区域,开发商对楼市和房价的寡头合谋操控就“势不可挡”。最近,洛阳等地出现的“合作建房”,使房价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一天不破除住房供应上的开发商垄断,城镇的房价就一天不会由“自由竞争的市场”说了算。[详细]
地价猛涨,地王频出
地价是构成房价的一项重要因素。某社会调查团队分析了北京房价上涨的原因,得出结论:政府出让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是导致房价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数据表明,去年的土地出让价格同期增长了25%。自北京土地市场以“突破想象力”的方式拍出7.3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后,该地块区域内的多数开发商都在酝酿重新定价,力争上调项目售价。多位市场分析人士均表示,地王频出将强化开发商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北京房价迈入“20万元时代”很快将成为事实。[详细]
买方市场的狂热
房价的“坚挺”,也使众多条件不具备的刚需“创造条件”拼市场。过去是夫妻俩买房,现在成了一家三代七口人买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拿出养老的保命钱,孩子长大后也必须替父母买房还贷。这样被大大透支出的“买房消费”,也成了当今高房价市场的“生力军”。既然政府保证不了“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早下手就意味着成本更低。没有几个傻子会听信“租房”之说。谁也不愿意因为今天的租房,使以后的买房要多交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学费”。[详细]
影响楼市涨跌因素复杂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又受到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变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甚至导致房价下跌的铁腕。历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楼市沉浮,就是前车之鉴。作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价的复杂条件。如果专家信誓旦旦地将房价描绘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树,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治学的严谨。[详细]
政策调控能够从根本上稳定房价
从根本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属于政策市场。政府的政策对于房产价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革房地产税征收方式,被认为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居民住房征税,源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关于中国房地产税改革的方向、框架、原则已基本形成。近期,房产税改革重启,据说试点范围也将扩大。如果政策设置更加合理,推动决心更大,无疑将从根本上改变房价畸形上涨的局面。[详细]
拉动房价向下的力量正在形成
即使不继续深化房地产调控措施,促使楼市内生调整的力量也已经在积聚。市场化的住房租金、流动性态势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实体化的回归,都将产生拉动房价向下的作用力,增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可能性。虽然当前尚无法确定楼市何时开始调整,无法明晰楼市调整力度。但能确定的是,楼市已经偏离均衡太多,调整势在必行。[详细]
从10年前开始,就有人宣布房价泡沫严重,持续不断的专家学者加入唱衰房价的队伍。但是,这些拥有教授、经济学家或者官方头衔的预测者们,为什么屡屡失算?
专家预测房价,还是先生算卦?
一些专家、学者如同算命先生,忙于预测未来,可能从来没预测对过,却能够实现名利双收,这一现象,在房地产领域颇为明显。10余年来,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这个庞大的产业,当然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关注。预测房价走势,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官方机构的重要“课题”。经济学并非用于预测未来,而更多用来解释过去。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决定未来走势的因素“多如牛毛”。一个专家,一个教授,想要去准确预测,无异于盲人摸象。[详细]
专家不能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类似的学术专家“雷人雷语”,近年来不是个案。有些专家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社会容忍度越来越高,鼓励观点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其言论的社会影响深远,理应担当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中的知识脊梁,凭一副不屈不移的风骨、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专业全面的观点,解疑释惑,激浊扬清。[详细]
专家们应珍惜声誉,别做“砖家”
声望与责任的天平总是守恒的,声望越高,责任越重。一个总喊“狼来了”、缺少严谨判断和公正评论支撑的专家,往往只会被公众笑话,最后落得毫无权威可言。古人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愿专家们珍惜声誉,莫再吓人,更不要因为个别人不靠谱的言行连累大多数潜心治学、严谨公正的专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