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人民財評>>人民藝起評

人民藝起評:票房不應成為衡量影片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

蔣萌
2021年08月07日08:29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炎炎夏日,暑假休閑,去電影院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觀眾吹著空調、吃著爆米花、喝著“快樂水”、看著精彩影片,愜意又自在。暑期檔也成為“大片”集中上映、被電影業者寄予厚望的佳期之一。

然而,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目前,暑期檔已過三分之二,無論是電影票房還是爆款影片,都不及業內人士預期。截至8月5日,2021年暑期檔總票房58億元,僅是2019年暑期檔的三成,隻有《中國醫生》一部影片的票房超過10億元。一些人感嘆:今年暑期檔要“涼涼”了嗎?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6、7兩個月,影片上映呈現“井噴”態勢——6月定檔影片超70部、7月近50部。對此,有分析認為,影片大多為中小體量影片,缺乏大制作的商業片,所以未掀起規模性的、現象級的觀影熱潮。

可實質上,中小體量、非大制作不等於“不好看”。比如,《中國醫生》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的真實事件改編,展現了波瀾壯闊、可歌可泣、艱苦卓絕的抗疫故事。有網友留言“周圍座位啜泣聲一片”“感謝所有為武漢拼過命的人們”,影片背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令觀眾深深動容,偉大的抗疫精神催人奮進。再如,時值建黨百年,影片《1921》講述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擔起救亡圖存重任,展現百年前革命先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在觀眾中引發強烈反響,更形成了強大的精神感召。簡言之,票房不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上述影片取得的社會效益更不容輕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者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相對於商業性強、刺激感官的“大制作”,溫潤心靈、培根鑄魂的作品對受眾的影響更為深遠,影片也擁有更長的生命力。受新一輪疫情影響,《中國醫生》等影片取得目前的票房成績,已殊為不易,也折射出市場的肯定。

疫情防控仍是當下的重中之重。國家電影局8月5日發布通知,低風險地區電影院上座率不得高於75%,中高風險地區電影院暫不開放。原定於8月舉辦的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宣布延期舉辦。電影制片方同樣在做出調整,如備受期待的影片《長津湖》也延期上映。

不可否認,電影業是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之一。但我們更要知道,風雨過后會有彩虹。在現階段,各行各業積極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共同守護彼此的健康平安,比什麼都重要。繼續舉國同心、眾志成城,堅決貫徹已被証實切實有效的抗疫措施及寶貴經驗,戰疫勝利就不會遙遠。這也是恢復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基礎保障。

是金子總會發光,電影業暫時的蟄伏,熱門影片延后上映,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未來的爆發。中國電影不應僅靠“檔期”來支撐,不斷創作優秀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持續供給豐富的精神食糧,才不負廣大觀眾的期待。講好中國故事,謳歌偉大時代,更是廣大電影人的職責使命。

(責編:尹深、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