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完善社保“第六險”,造福更多老年人
近日,福州市公布長期護理保險首批評估機構8家、首批護理機構35家名單,折射出近年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腳步穩健。目前我國已有包括福州市在內的49個試點城市,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制度建設逐步完善、服務水平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失能老人正在通過這一制度得到更好照料。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64億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8.70%,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較快,其中生活不能自理、長期患病臥床甚至是植物人的失能、失智老人數量超過4000萬人。這些需要長期護理的老人,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照料,還有一些老人選擇長期住院,消耗了專業醫療資源,也加重了家庭負擔。長期護理保險,也被稱作社保“第六險”,正是為了應對我國老年人口中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不足而出台的試點制度。
近年來,這一制度已經在試點中逐步摸索出醫養結合、政企合作、多方受益的實施路徑:試點城市按一定比例從居民醫保基金中劃撥資金到長期護理保險賬戶,居民再自繳一定費用,省、市財政也進行保費補貼﹔該賬戶由商業保險機構運作,同時引入專業護理機構提供床位或者上門服務,由保險公司支付相應費用。在保險機制的撬動下,試點城市一方面鼓勵了居民參保,另一方面引導護理體系和行業的發展,讓長期護理的供給和需求矛盾得到緩解。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已經覆蓋1.1億人,基金收入近200億,累計有136萬人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試點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長期護理供需缺口仍然不小,受益人群在失能人群中的佔比仍然較低。持續推動長護險“擴圍提質”,還需從供需兩端一同發力補齊短板,並且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從需求端看,應當加快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讓“擴圍”可持續。一些試點城市已經開始探索多元籌資模式,但總體來看,主要資金來源還是醫保基金劃轉,財政出資一部分,個人出資較少。隨著醫保統籌層次的提高,調劑幅度的加大,這種籌資模式的不可持續性越發凸顯。在老齡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長護險享受待遇人群的擴大、給付標准的提高都有賴於相對獨立的多元籌資體系的建立。有能力的地方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投入,並且鼓勵、撬動個人投入,形成多元化融資局面。
從供給端看,應當更好地發揮市場力量,增加長期護理服務供給。一方面,要強化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相關養老產業。比如,對從事社會急需的護理人才的專業培訓、家庭和社區的護理服務、護理技術的研發和信息系統等,提供補貼和稅費減免﹔對單位和個人購買商業補充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稅收優惠等。另一方面,相關的保險公司要開發設計更優質的產品,加大在相關養老產業的投資等,完善“保險保障—醫養護理”產業鏈,優化服務、降低居民參保成本。
從制度角度看,應當強化標准的統一,更好地保障制度公平。在試點過程中,各地老齡化程度、財政實力、機構服務水平等均有不同,因此長護險在籌資、評估、經辦、服務等各環節的標准也不統一。今后,試點要在失能認定、護理服務、待遇支付、服務人員認証以及護理機構准入、服務質量等方面統一標准,才能為全國統籌打下基礎,同時也為政府開展監督管理、保護參保人權益提供“標尺”。
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不僅要“老有所養”,也要“老有所護”。期待長護險制度早日從試點推廣到全國,造福更多老年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