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治理營銷短信要見實效見長效(人民時評)

何  娟
2021年07月26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限時降價,滿99再減30”“買會員季卡,即可領79元紅包”……如今,許多人的手機,都經常接收到這樣的營銷信息。不久前,工信部召開行政指導會,要求電商平台企業規范營銷短信發送行為,強化行業自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通過短信進行營銷,前提是征得用戶同意。然而,許多商家在未取得注冊用戶同意的情況下,高頻度推送商業營銷短信,已經觸碰法律法規紅線。早在2015年,《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就要求,“短信息服務提供者、短信息內容提供者未經用戶同意或者請求,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短信息。”在修訂稿中,擬進一步明確“用戶未明確同意的,視為拒絕”。今年起施行的民法典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彰顯出對“安寧權”的重視。陸續推出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扎緊依法治理營銷短信的制度籬笆。

  以營銷短信為主的垃圾短信,一直是監管部門打擊治理的重點,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治理成效。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受理的關於垃圾短信的投訴,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166025件降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29057件,總體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治理違規推送營銷短信,不斷面臨新情況、新變化。比如,一些平台隨意改號,使得垃圾短信更具隱蔽性,增加了監管和溯源的難度﹔一些不法分子借以發送虛假營銷信息的“偽基站”,成為滋生電信詐騙的“溫床”。這些現象客觀上要求治理手段不斷升級。

  治理營銷短信要見實效見長效,必須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實踐中,許多商家和平台違規收集、買賣用戶的電話信息,並通過第三方平台發送營銷短信,已經形成了利益鏈條。斬斷違規營銷短信背后的利益鏈,既要從源頭上加大對非法獲取、過度收集使用消費者信息等行為的打擊力度﹔也要以碼號資源為抓手,對碼號資源授權發放設置更嚴格的條件與流程,加大對發送端口的檢查力度﹔還要壓實電信運營商的責任,嚴厲打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行為。設備制造商也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立預警監測、防范攔截等機制,幫助用戶免受垃圾短信侵擾。同時,用戶也應當提高警惕,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有效規范營銷短信,需要有關機構重拳出擊,也離不開相關主體加強自律。事實上,違規發送營銷短信禁而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許多商家將其視作門檻低、成本低、收益高的營銷手段,但營銷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突破法律紅線。更要看到,營銷不是“硬銷”而是“助銷”,講究觸達率更應講究轉化率。以奪人眼球的短信狂轟濫炸,忽視用戶體驗,難言轉化效果,反而可能擾人安寧、惹人厭煩,效果適得其反。在這個意義上,平台和商家等主體更應切實尊重用戶權益和消費體驗,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將選擇權還給用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贏得用戶信賴。

  數字時代,安寧不被侵擾、隱私不被侵害,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多措並舉、多方合力,管住營銷短信,還用戶一片安寧,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6日 07 版)

(責編:楊光宇、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