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在消融的老虎溝12號冰川。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記者團近日在甘肅採訪時了解到,近50多年來,隨著氣候變暖,祁連山冰川總體呈現持續加速退縮狀態。
冰川融水增加,給下游河西走廊的人們帶去了極其寶貴的水資源。監測數據顯示,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近10年河西走廊三條內陸河——疏勒河、石羊河、黑河的徑流量分別增加46.5%、21.7%和13%。但從長遠來看,冰川資源有限,當冰川消融到一個臨界點后,融水量就會隨之減少,最后甚至消失,那時將對下游綠洲產生巨大影響。
總體呈持續加速退縮狀態
近10年來,祁連山冰川面積減少36平方公裡
高山深谷中的天氣,就是這樣變幻莫測。
9月中旬,“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記者團來到祁連山老虎溝12號冰川時,空中突然紛紛揚揚飄起雪花,寒風襲人,氣溫降至0℃左右。這與幾個小時之前山外的艷陽高照形成巨大反差。
在海拔4200米的高山上,風雪寒涼對遠道而來的人們是一個嚴峻考驗。不過,這樣的風雪對冰川來說是一個“好天氣”——它多少有助於延緩氣候變暖帶來的雪線上升、冰川退縮。
潔白、壯觀的老虎溝12號冰川,位於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祁連山西側,它有個浪漫的名字——“透明夢柯”,這是蒙語的音譯,意為高大、寬廣的雪山。這個冰川是祁連山最大的山谷冰川,據2009年實測,長9.8公裡,面積21.03平方公裡,冰川末端海拔4200米,最高峰5483米。
新中國的冰川觀測與研究,從祁連山起步。中國科學院於1958年首次組隊,對祁連山進行了大規模全面的冰川考察。195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冰川與凍土研究所選址祁連山西端北坡的老虎溝源頭,建立我國第一個冰川高山觀測站——“祁連山大雪山冰川觀測站”。1962年5月,由於受到冰川洪水災害等因素影響,觀測站關閉。自200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恢復對這一地區的觀測, 2008年1月正式設立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距離老虎溝12號冰川末端隻有1.7公裡。
在這裡工作了7年的助理研究員劉宇碩說,上世紀50年代,這條冰川的末端就在這附近。由於冰川消退嚴重,其末端在近幾十年已明顯后退。自他2007年工作至2012年,冰川向后退縮了80余米,平均每年退縮十余米。
劉宇碩介紹,早些年,冰川末端出水口形成了巨大的空洞,像電影院的大廳般開闊,由於近幾年消融加劇,這些洞都坍塌了。2010年,冰川末端向后退縮了23米,是近34年以來退縮幅度最大的一次。這場冰川融水引發了洪水災害,觀測站隊員在驅車前往下游採集數據途中險些遭遇不測,湍急的融水裹挾著直徑30厘米的石塊沖毀了車輛,好在隊員及時逃生。
“老虎溝12號冰川表現出持續加速退縮的態勢。”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站長秦翔介紹,1957—1976年間,冰川末端以年均5.3米的速度后退﹔1976—1985年間,冰川末端退縮速度有所減緩,以年均1.3米的速度后退﹔1985—1993年,隨著氣候變暖,退縮速度增加,以年均5.9 米的速度后退﹔1993—2005年退縮速度加快,為年均7.8米﹔2005—2012年退縮進一步加快,達年均15.9米,表現出了持續加速的態勢。
秦翔說,根據2012年發布的第二次冰川編目資料,目前祁連山共有冰川2693條,總面積為1597.8平方公裡。近50多年來,祁連山冰川總體呈現加速退縮狀態。
據甘肅省氣象局提供的監測數據,1956年至2013年,祁連山冰川面積和冰儲量分別減少168平方公裡和70億立方米,減少比例分別為12.6%和11.5%﹔近10年來,祁連山冰川面積減少了36平方公裡。
氣候變暖是主導因素
預測未來冰川會進一步退縮,雪線繼續升高
冰川為何消退?劉宇碩表示,氣候變暖是主導因素。2010年7月份,觀測站在老虎溝12號冰川海拔4600米處,連續幾天觀測到了12℃的高溫,而常年同期溫度僅在6℃左右。
“對冰川來說,這就相當於在‘發燒’,這正是當年其末端退后了23米的主因。”劉宇碩說,“冰川本身就是氣候的產物,對氣候也十分敏感,一旦氣候發生變化,很快會反映在退縮消融上。”
近百年來,我國西北地區氣溫上升了0.4℃至0.5℃。甘肅省氣象局監測數據顯示,近30年,河西地區的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率達每十年0.46℃,河西升溫高於河東,冬季變暖最明顯。氣溫升高,雪線上升,冰川消融加劇,加上持續干旱,降水偏少,祁連山冰川消融量大於冰川補給量,從而出現了冰川退縮。
“目前預測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冰川未來會進一步退縮,雪線繼續升高。”秦翔說。
劉宇碩認為,由於老虎溝12號冰川體積龐大,冰川消融量和補給量之間會存在一個平衡臨界點,使冰川運動處於相對穩定期,因此不會在幾十年間消失。
然而,一些小型冰川的命運令人擔憂。中科院寒旱所的研究顯示,過去幾十年,祁連山最低雪線已上升了200—800米,而且目前升高態勢仍未停歇,局地雪線每年上升2—6.5米,個別地區甚至達到12.5—22.5米。如果以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面積在2平方公裡左右的小冰川將在2050年前基本消失,較大的冰川也隻有一部分可以勉強支撐到本世紀50年代以后。
長期影響弊大於利
冰川融水資源可能急劇下降,冷島效應減弱不利於降水形成
老虎溝12號冰川底部,冰川融化后的潺潺流水,順著河谷蜿蜒而下,給下游河西走廊的人們帶去了極其寶貴的水資源。沒有祁連山冰川,就沒有河西走廊綠洲生態用水。“在河西走廊西部,河流徑流量約1/3源於冰川融水,有的甚至一半源於冰川融水。”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藍永超說。
據甘肅省氣象局監測,河西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量150毫米,不足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的1/4。監測數據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水增加,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近10年,河西走廊三條內陸河——疏勒河、石羊河、黑河的徑流量分別增加46.5%、21.7%和13%。
藍永超認為,從長遠來看,冰川資源是有限的,當祁連山的冰川消融到一個臨界點后,融水量就會隨之減少,最后甚至消失,那時對下游綠洲產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冰川消融退縮,短期影響利大於弊:冰雪融化提前,年內冰川消融期增長,冰雪融水徑流形成的時間提前,這有利於緩解流域春旱缺水狀況,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但長期影響弊大於利。”秦翔告訴記者,“冰川規模持續萎縮,冰川融水資源急劇下降,高山區冷島效應減弱,不利於降水形成,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河西走廊最東段石羊河流域由於冰川規模很小,冰川融水已經逐年減少﹔而西段疏勒河流域由於冰川規模較大,冰川融水預計隨著氣候變暖2050年之前持續增加,隨后融水會逐步減少。”秦翔說。
秦翔認為,加大冰川保護力度,應該在有條件的山區更多地開展人工增雪工程,為人工保護冰川、減緩冰川退縮提供技術積累﹔合理規劃開發冰川旅游,實施冰川保護措施﹔實施山區森林、草原保護,改善冰川生態環境﹔此外,應積極開展冰川變化機理和機制研究,從而較好地預測其未來變化過程,積極尋求相應的減緩措施和適應對策。
劉宇碩表示,人類生產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將加劇氣候變暖,進而加快冰川消退速度,因此,減緩碳排放仍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一環。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