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2013年11月26日

■大學語文大事件

    1904年    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必修科,大學堂(本科)“隨意科”(選修課)。
    1913年    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亦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
    1929年    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
    1952年    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1978年    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並與華東師范大學聯手重新編定了大學語文教材。其后幾年裡,國內部分高校也相繼恢復大學語文教學,並設為必修課。
    上世紀80年代     大學語文發展進入一個小高潮。
    上世紀90年代    不少高校開始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並減少學時。
    1996年    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並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函,建議各地教委、部屬高校“結合本地區、學校實際,認真做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馬上採取行動,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必修課。
    2013年    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在此前后,陸續有高校將大學語文改成選修課)

    1904年

    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必修科,大學堂(本科)“隨意科”(選修課)。

    1913年
    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亦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

    1929年
    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

    1952年
    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1978年
    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並與華東師范大學聯手重新編定了大學語文教材。其后幾年裡,國內部分高校也相繼恢復大學語文教學,並設為必修課。

    上世紀80年代 
    大學語文發展進入一個小高潮。

    上世紀90年代
    不少高校開始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並減少學時。

    1996年
    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並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函,建議各地教委、部屬高校“結合本地區、學校實際,認真做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馬上採取行動,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必修課。

    2013年
    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在此前后,陸續有高校將大學語文改成選修課)

■域外經驗:母語教育在大學教育中佔重要地位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香港和台灣,母語教育在大學教育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以納入必修課體系的方式予以制度上的保障。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明尼蘇達大學均設有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母語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都是公共必修課。其中,哈佛大學的Expository Writing(闡釋性寫作)課程和普林斯頓大學的Writing Seminar(專題寫作研討)課程都是學校唯一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

    台灣大學和台灣政治大學都設有母語教育的專門課程,台灣大學設有“國文”課程,台灣政治大學設有“中國語文”課程,在大學本科一年級開設,均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課。台灣大學的“國文”課程,分兩學期開設,每學期3學分,共計6學分。

    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均面向全體本科學生開設漢語教育課程,且均為全校或大部分本科生必修課程。香港大學學規規定:所有本科學生要取得畢業資格,須修習3個學分的“中文進階”類課程。

■相關策劃

編讀往來

人民網要聞部出品
本期責編:方曄雲
郵箱:shidian#people.cn (發信時請將#改為@)

掃描“人民視點”欄目二維碼

點擊查看往期“人民視點

大學失“語”呼喚語文教育轉型

分享到:

賞美文、品詩歌,曾經是大學語文課上最愜意的事情。然而如今很多高校的語文課卻乏人問津,有的學校甚至連課程都開不起來。一頭是五花八門的選修課亂花漸欲迷人眼,一頭是被奉為“根基之學”的語文課遭受冷遇、門可羅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令人心憂。

大學漢語改為選修課 網友熱議:母語變雞肋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改為選修課引起社會熱議。在今年北京高考改革增加語文分值的背景下,人大的做法難免引發質疑。人大校方曾表示,該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調整,是因為學生對這門課熱情不高,多次課程測評的綜合排名都排在倒數第二位。

反對:漢語是我們的根

網友“空空追夢”:大學是應該學語文的,不過不是學習漢語之美,而是學會用漢語把復雜問題、專業問題說得明白有趣的技術,學習漢語詞匯的構詞方法。

網友“不靠譜的阿陳”:漢語是我們的根,作為一個中國人有必要把自己的根留住。語文課上學習的也不僅僅是那點語文知識,它還教會我很多其他的東西,我個人受惠極多。

網友“大泉眼”:母語都用不好,丟人!母語博大精深,外國人都來研究,我們自己卻不珍惜不研究,丟人!還是重點大學呢,都不重視文化的熏陶!

支持:不感興趣不必強求

網友“蛙眼看天”:為人大的做法喝彩,某方面的專家不是全能戰士,尊重個體,尊重教育,就是尊重人才,尊重未來!讓學習成為愛好,不要成為負擔,讓人才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他們的專業。術業有專攻,我們需要高精尖導彈頭,而不希望全部是全能的圓球。

網友“隨風天翔”:語言教育,應該針對實際,合理進行配置,應將大學漢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課程均列為選修課程。同時,應開設國學、書法、國術、禮儀等課程,並以個人未來發展方向為基礎因勢利導。

網友“紫莘”:我比較贊賞外國的教育方式,國外也不是每一所大學的學生都學英語。漢語已經內化到我們的內心了,適當的學習是有必要的,有些人不感興趣不必強求。

中立:必修漢語比英語明智

網友“木日絲子立韋”:如果英語是必修,語文也應該是必修,一個民族連母語文化都不去學習,卻那麼瘋狂學習外語,民族是不可能崛起的。

網友“包王12138”:英語只是一種工具,有些人以后基本用不到,所以選修就好了。我們大多數人天天活在漢語的環境中,我覺得必修漢語比英語明智。

網友:“monkey”:現在太強化英語教育,孩子從小就開始補英語,外面的補習班也火爆得不行,我更加希望多多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詳細]

大學語文成“高四語文”?細數語文教學三宗罪

大學語文,越“選”人越少

其實,在人大之前已有很多高校將大學語文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甚至取消。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的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顯示,在全國91所參與調查的高校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34.8%,62.5%的高校大學語文課時在32個或更少。

課程質量次,學生滿意度不高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大學語文課一直飽受非議。有人直言大學語文是“高四語文”,教授內容和教法與中學沒有太大區別,所以備受學生冷落,學校開課的熱情也不高。北京某理工類高校的畢業生小李就向記者表示,他大一時上的大學語文課就是老師照本宣科,后來上課的人越來越少,即使去上課也偷偷干別的事。當然,也有一些高校學生表示,上大學語文有很多收獲,如增強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和修養等。大學語文課質量參差不齊。

教材五花八門,教學目標不統一

從教材來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可謂五花八門,有統計稱,有幾百種甚至一千多種不等,編寫思路也有很大不同。記者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學語文革教材,有的按照文學史脈絡來編寫,有的則按愛國、青春等專題來分類,還有的按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來編排。“老師們大多自己選擇教材,也有的老師不用教材。”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教師告訴記者。

班級規模太大,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國內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經常是公共課,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規模。“美國一些大學的寫作型通識課程一般都是20人以內,沒有超過30人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金利民認為,要想保証語言教學的效果,應該採取小班教學。另外,中國的師范教育沒有專門的大學語文師資培養系列,大學語文課的教師九成就是中文系老師,所以他們很容易講成文學。而剩下的一成往往是語文教育專業的老師,所以就容易講成“高四語文”。[詳細]

什麼原因導致大學語文邊緣化?

從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經歷了持續三十多年的發展,期間探討與爭論不斷,但目前仍沒有發展成一門學科。大學語文遇冷的背后,不僅僅是課程教授方法適合還是失當的問題,還有復雜的綜合原因。

原因一:學科定位模糊導致大學語文教學各自為政

首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令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一直較為模糊,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長期存在選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學教育派、語文專題派、人文語文派等各派紛呈的現象。有專家指出,“正是由於對學科定位認識不同,所以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著、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目標的設置等均呈現出各自為政、各以為是的局面。這種局面導致了許多人對大學語文的誤解以及教學方向上的無所適從。”[詳細]

原因二:雷同授課方式致使語文“被拋棄”

大學語文教學本身的弊端也是遇冷的重要原因。在大學課堂,很多老師照搬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忽視它本應承載的人文精神素養及語文習慣的養成。考試評價體系的相對落后,也使得不少學生依然滿足於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使得大學語文的授課效果與授課初衷漸行漸遠。語文教育“邊緣化”之憂,更需反思基礎教育中語文素養與閱讀習慣培養的缺失。語文絕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更應是一種習慣,其最終指向的則是能力與素養。[詳細]

原因三:功利化風氣加劇大學語文邊緣化

市場化、功利化的社會風氣也導致大學語文遇冷。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麼學英語?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一致的:為了升學考試,為了職稱評定,為了出國深造,為了晉級晉升。有專家表示,大學語文的特點在於人文性,同英語相比,大學語文少了幾分功利性,卻也少了被重視的程度。校園裡, 我們會看到很多晨讀英語的人,卻甚少聽到誦讀中文的聲音。[詳細]

大學語文應該怎麼教?呼喚語文教育的“理想國”

許多專家已經看到了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一些院校也決意革大學語文之“命”,力圖從根本上扭轉大學語文教學以及與之相關的大學人文素養培養的不力現狀。

大學語文課程應更強調人文性

有關語文教育應該強調“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論爭,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有鑒於此,學校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與此前學習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明顯區別,有合理分工。大學語文應當注重向上升華,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向縱身拓展,培育學生的專業表達能力﹔向實踐延伸,培育學生綜合性的語言應用能力。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止步於“大學漢語”這樣工具性較強的通論性課程,應該更加突出人文性,應更加豐富、立體、深入、多元。[詳細]

創新母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人大在改革大學漢語課程教學的同時,還出台了“一攬子”計劃,進行了詳細的頂層設計。比如,在課堂教學方面,建設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群、原著原典選讀課程群、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等,加強文化歷史教育,著重培養漢語素養﹔在課外教學方面,組織教師指導全體學生課外閱讀歷史文化經典﹔組織文學院作家開設“作家談寫作”系列公開講座﹔建設“大學生寫作指導中心”,由專業教師和符合條件的同學,針對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指導等等。與此同時,加強教師教學發展和培訓工作,提升教師自身的母語水准和教學能力,探索進一步系統強化母語教育、增強學生文化底蘊的路徑。[詳細]

改變語文“邊緣化”應消除功利心態

語文教育邊緣化,不僅發生在大學,事實上,中學語文多年的地位也並不主流。應試指揮棒下,不少學校、家長和學生都認為,語文難以靠短期突擊取得好成績,升學考試也難靠語文拉開差距。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不論是老師要求,還是學生自己的選擇,絕大多數人都會把語文學習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為學習語文留出時間。今年各地開始研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語的分值將下降,對應的,語文分值將大幅提升。這必將喚醒學生和家長對母語更多的重視。[詳細]

呼喚“大語文”,從重知識到重素養

何為語文素養?打個比喻,如果將語文素養比喻成一個金字塔,塔尖是包括字詞使用、語法結構等語言能力的體現,而塔基則是一個包括言語主體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識視野、智力發展與個性人格在內的復雜構成。日常生活、交流及書寫當中語文能力的體現,是源於塔基諸多復雜成分的共同作用。語文教學需要跟上時代節奏,改變目前呆板生硬的教學模式,更多去引導學生多讀書,學會享受閱讀與寫作,而不是懷著功利的心態,為語文學習所累。[詳細]

無論是應民族文化傳承之需,還是及人文素養提升之要,大學語文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被疏離、被忽視的對象。要給大學語文教育開出合理藥方,並非易事,各方都應當共同反思、認真探索。

網友留言 >> >>已有 36 條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昵稱:
  • [網友] 發表評論:

    我最最后悔的就是從小沒有把語文學好。漢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是作為中華人的標志。連標志都不保護、學習,如何能稱得上中華民族呢

  • [網友] 發表評論:

    自己的東西都丟了,真是無語之極,

  • [網友] 發表評論:

    語文教育應該在高中以前就完成,大學完全可以取消

  • [網友] 發表評論:

    無論是應民族文化傳承之需,還是及人文素養提升之要,大學語文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被疏離、被忽視的對象。要給大學語文教育開出合理藥方,並非易事,各方都應當共同反思、認真探索。

  • [金城落雁] 發表評論:

    漢語是國之母語,公民素質基本,

  • [朱新峰] 發表評論:

    一個民族不知道尊重自己的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恥辱﹔一個大學不知道維護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尊嚴,這樣的大學不要也罷!現在的大學都怎麼了?!就不知道靜下心來研究學問?

  • [網友] 發表評論:

    不僅是大學語文,中學語文課也應該加強。關鍵是教材的選用和不可忽視的師資力量。60年代初北京景山學校高中語文課在這兩方面都有成功的嘗試。我很感謝教材的選編者,感謝劉毅老師、舒鴻錦老師課堂上的精彩講授,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讓我一輩子受益無窮。(而當我八十年代再聽某些大學語文老師的授課時,沒有新鮮感,隻有味同嚼蠟的苦澀感)。語文素養要從小抓起。越早越好。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如何要的問題。

  • [壬石] 發表評論:

    中國文化是科學的文化,‘易經’是探討人與自然關系,也是人本文化,生存文化,正因為青年不愛學,是被偽文人抱住虛偽,如寫書畫硬說繁體字有美感,簡體字無美,王羲之的‘之’無美感嗎,時代進步一‘鄉’繁體多多少筆,時代進步,青年人學習還要去體會唐朝思想感情,科學發展社會學科多,你們分析將時間用在什麼上,中國語文即是文化也是科學知識,看是什麼意識,中國文化發展革出利益守舊,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文化不能因循守舊。

  • [磊] 發表評論:

    語文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現。如果我們隻看到它是否被重視,那就錯了。因為現有的應試教育和擇業問題為我們的思想按了一個軌道,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而去。

  • [念青] 發表評論:

    說實話,我國在高中時的國語已經都很精深了,各種文學形式、古文詩詞都有涉獵,足夠讓非研究文學專業的受到熏陶、讓研究文學的打下基礎了,甚至高中語文的課本裡都有為了教學而濫竽充數的文篇了。大學學的語文要麼在高中上沒多什麼東西,要麼就過於鑽些牛角尖-----大學語文老師都研究些什麼西游記裡唐僧師徒四人正好符合金木水火,唐僧為什麼應該騎白龍馬而不是黑色的諸如此類吃飽了撐著的東西,比風水師都還荒唐。學這些隻能讓我心生排斥感。希望反對者好好看過大學語文的書再來發表意見好麼,不要人雲亦雲!

往期回顧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