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減少50分、語文增加30分
據北京市教委委員李奕介紹,北京2016年將實施新的高考方案,其要點是調整考試內容、試卷結構、考試科目分值。文史類、理工類總分仍為750分,其中,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仍為150分,2016年起高考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由現在的300分增至320分。
中考:英語減少20分、語文增加30分
中考方面,北京市調整中考學科設置、分值比重、命題內容,突出考查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2016年起語文卷總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語卷總分值由120分減至100分,其中聽力50分﹔物理卷總分100分不變﹔化學卷總分值由80分減至60分。2016年起將物理、化學兩門考試安排在同一個半天。中考由原來的兩天半縮短為兩天。[詳細]
基礎教育面臨更大改革
同時,北京相關部門正在醞釀更大力度的基礎教育改革,直面小升初“擇校熱”、“規則亂”等熱點、難點問題。據悉,北京市很有可能以學籍、戶籍、家長工作單位等作為條件,盡最大可能實現“就近”。此外,堅決禁止初中校舉辦招生考試,加強學籍管理,取消“佔坑班”,逐步取消“特長生”、“共建生”等也將成為配合措施。改革的原則,是用簡單透明的規則引導生源均衡、師資均衡,不再讓孩子“拼條件”。[詳細]
高中生反應不一
支持者:英語學習費錢費力費時間
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崔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從小學到中考前“年年都在上補習班”:一年級讀劍橋英語到五年級,接著學習新概念補習班到初二。她回憶說,臨近中考前幾個月,老師每周上兩次課。每周花費1260元的英語補習費。“但是我的中考成績才比二次模擬考高了1分。”她對新政策很支持:“這是符合國家減壓政策的”,她說,“英語學習就是費錢費力費時間”。
反對者:英語改革對我打擊太大
從幼兒園開始,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郭已學習英語13年。二年級起父母就為她報了劍橋少兒英語學習班,初中后她開始看原版英文作品,英語也屢屢為她贏得好成績。“我不願意改”,她耷拉著腦袋說,“這個打擊對我太大了,完全打擊了我對高考的積極性。語文和數學都不好,本就指望英語拉分呢。”[詳細]
老師有話說
語文教師:這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嘗試
北京四中的語文老師連中國認為,此次高考改革是一次進步:“我認為,這次高考改革肯定了母語的地位,在這一點上,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母語是學習的基礎,我們隻有學好母語才能學好其他科目,這其中包括英語。高考對語文分數的增加,會讓人們更重視語文的學習。在題型和內容上的改變也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嘗試,我們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這都要通過這樣的改革來實現。”
英語教師:改革給教學工作造成困難
101中學的英語組組長張燕表示,本次的改革對英語方面的變動太大,對教學造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她說:“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隻能慢慢去適應這個變化,更注重學生基礎能力的訓練,一些難而深的東西隻能放到選修課中去上了。但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次改革是不太合理的,雖然它增強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但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卻造成了困難。”[詳細]
專家意見
通過導向強化母語教學
在此次改革中,北京高考語文分值和英語分值“不分高下”的狀況被打破了,2016年,高考語文分值將高達180分,整整高出英語80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都很重視外語教學,但卻沒有哪個國家會把外語教學置於母語教學之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桑錦龍表示,加強外語能力培養是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詳細]
英語“降溫”
曾經,中國的年輕人隻能跟著電台練成“土鱉英語”,高考中完全無英語科目,后來才從10分、30分發展到100分、150分。而今,我們每年有數十萬的留學大軍,在托福、雅思考試中保持著令人不可思議的高分比例,對於一個注重教育投入、渴望與世界接軌的民族與社會而言,縱然高考分值降低,也不必擔心英語會被學校和家長們輕忽。
砍低英語戳的是高考的軟處
顯然,減少英語、增加語文分值的調整,真正的用意,是對近年來整個社會重英語、輕母語傾向的糾正,對國內英語教育教學課多時長、學習收效差、應用不足問題的努力回應。此外,它也是一個正在因為經濟實力增長而逐漸回復自信,重新打量自己的文化源流,重新評判自己和世界之間關系時的必然選擇。不過,從改革的角度看,我們更願稱之為高考在分數比例層面上的一次內部技術調整,而不是觸動高考新政的實質性變革。[詳細]
降低英語分值絕非放慢向外部學習
降低英語考試分值絕不是英語學習不重要,不是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的步子變小。降低英語分值之后,把眾多學生從過重的英語學習負擔中解脫出來,同時還應當採取配套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對於外語和涉外專業人才的選拔、培育,並做強做精外語等涉外專業類校院和研究機構,為國家對外開放培育更多更好專業人才。[詳細]
“弱化英語”只是高考改革的一塊拼圖
客觀來說,“弱化英語”固然是一種理性回歸,但也不可過於拔高。畢竟,高考改革的步伐,遠不止英語這一環節。過分地關注“弱化英語”,很可能遮蔽了高考改革的真問題。在“弱化英語”之外,高考改革的拼圖還有不少。如異地高考,盡管各地的方案大多出來了,但“門檻高”的規定,無疑消解了這項制度的善意初衷﹔再如高校去行政化,但一直是說得多做得少,真正的行動的確不多﹔又如多元評價體系,高考的單一評價模式是不科學的,搞多元評價才更加妥當,但制度方面的努力,仍然十分鮮見。[詳細]
逐步去高考化才是拯救英語學習
中國在英語教育上的失敗,不只是改革教學方式和內容可以解決的,關鍵是缺乏交流的語境,這注定了在既有的考試框架下很難教好。不跟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生活中沒有交流的語境,靠背單詞和練習語法也隻能應試了。學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考試,可多數人在工作中並不需要英語,耗費那麼多的時間精力所學的英語,多是白學。弱化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並逐步取消高考英語,拯救了學生,其實也拯救了英語。[詳細]
“讓語文更博深,讓英語更單純”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以后,一項網絡調查顯示:73%的網民表示支持,22%的網民表示反對,其余的人無可無不可。這足以說明,這項改革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讓語文更博深,讓英語更單純”的路向深得人心。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確立,而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更是清晰地傳遞了這樣的信息:有一定基礎就行了,無須“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詳細]
通過改革讓語言教育回歸本位
高考和教育改革,其重點應當是教育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形式的改革,應當讓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教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的工具,而非參加考試的技能。高考是保障公平合理的選拔考試。形式的合理,不代表內容的合理。英語減分不是目的,改進教學方法實現教育目的才是改革的正確方向,讓語言教育回歸本位。多年來,人們對語文教育的詬病,並不少於對英語教育的指責。該改的,不單單是英語。因此,我們在不斷改進高考制度的時候,也應當考慮語言教學的改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