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很多大學的開學日,在新生們忙著迎接大學生活時,家住槐樹店路的玲玲,卻在為上大學的事和父親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雖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近日,該新聞在網上引發熱議。[詳細]
支持:大學畢業生混得還不如學歷低的
網友“瀟湘通訊”:我上完大學才做生意,我同學初中畢業就做生意,他如今在長沙有房有車有店面,我什麼都沒有。網友“Ample”:盡管這位父親做法有點極端,但反映出的卻是“知識群體”的無奈,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正在被現實一點點無情吞噬。找工作、升職、接任務等等都靠關系的社會,知識的作用在弱化,向上通道變窄,上不上大學真的不重要了,悲哀!![詳細]
反對:上大學對個人修養提升、思維方式轉變影響很大
網友“金燕mjy”: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就沒后悔過讀大學,大學的作用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體現出來的,讀大學也許沒能給你帶來好的工作機會,但是對於個人修養的提升,思維方式的轉變都是影響很大的!網友“張鶴慈”:如果把上大學作為個人素質的提高而不是作為找職業的敲門磚,就不會有讀書無用的感慨了。網友“佑?|漫隨”:“讀書無用論”太過狹隘,它是小市民思想的一種社會反映。[詳細]
懷疑:上名牌大學才有用
網友“海風”:不是名牌大學讀了確實沒用,現在招人,好點的崗位都強調要名牌大學畢業生。網友“francis”:加上一個前提條件就可以確定了,主要看你上的是什麼樣的大學,至少二本以上,名牌大學最好,這樣讀大學才有用,否則讀大學無用。網友“無知無痴”: 時下“讀書無用論”劍指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文革時期的“讀書無用論”有本質的區別。大學是到了該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詳細]
一來一回16萬,讀大學是肯定失敗的投資?
玲玲父親把讀大學比喻成一個“肯定會失敗的投資”,他認為“讀書無用”,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他說,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肯定需要8萬,如果高中一畢業就開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賺8萬,這樣一來一回就是16萬。這16萬都可以拿去投資個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開個店做生意也能賺錢。可是拿去讀大學,畢業后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個工作每個月就兩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賺回這16萬。“咋算都劃不來。”[詳細]
教育成本和就業狀況“冰火兩重天”
近年來,一方面是大學學費節節攀升,上學成本越來越高昂,家長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則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年年都有“最難就業季”的說法,大學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資,即便與一些技術工人、農民工相比,也是越來越不好看。而企業調查則表明,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對路子、用得上的大學生太少了。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在專業設置、能力培養、就業服務等方面改革,培養更多社會既需要又有用武之地的人才。[詳細]
有個好爸爸就有好前程,苦讀十年不如有個好爹?
“有個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現象隨處可見,靠關系獲得發展、借人脈獲取資源,消解著社會的公平底線。“官二代”、“富二代”堵塞了平民子弟的就業通道與上升空間,考大學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高。一部分生活在底層的孩子也爬到了知識的巔峰,但是巔峰之上,卻是寒冷的北風。“奮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調調引起了萬千屌絲的強烈共鳴。[詳細]
高考人數已連續5年下降,在一些農村學校,放棄高考的學生高達三成。對農村棄考生來說,讀大學已是一項回報難料的風險投資。城市日益激烈的應屆生就業競爭,高昂的學費、生活費,使他們不得不重新權衡讀大學的利弊,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也便成為一種更為現實的考量與選擇。
農村學生佔高考“棄考族”大多數
在2013年全國高考中,約百萬考生放棄高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高中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不再去走高考的“獨木橋”,客觀上減少了高考人數。而更多的棄考學生直接選擇了就業。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數據,出國留學的高中畢業生不超過20萬人,其他80多萬名棄考學生大多選擇了就業或來年再考。而這80多萬名學生當中,農村孩子佔絕大多數。[詳細]
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比例是一面鏡子
今年,今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農村學生所佔比例為14.2%,即平均每7名本科新生中隻有1名農家子弟,而這個低得可憐的比例,還是近年來不斷增加的結果。據北大招生辦介紹,近兩年,北大農村生源比例以每年2到3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這就是說,在兩年以前,北大的農村學生僅佔10%左右。這是城鄉教育鴻溝的表征,把城鄉教育差距直觀地展現在了人們面前。[詳細]
不能用金錢衡量大學的價值
讀書的“有用”,就在於其豐富個人素質的“無用”之用。讀了大學,不代表立馬就能實現逆襲,但不讀大學更難華麗轉身。大學所帶來的宏闊視野、豐盈見識以及價值觀的塑造,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糾結上大學劃不劃算的爭論背后,在於對教育本質解讀和人生價值評判的差異。讀書需要錢,但讀書的“回報”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錢體現。
有用無用都是一種盲目的功利主義思維
反對讀大學和一味夸大讀大學的作用,殊途其實同歸,都沒跳出“實用至上”的窠臼。在這種功利主義者看來,凡做什麼,必然要取得某種實惠。大學反饋於人的“好處”,必須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讀大學不是去超市買物質商品,某種意義上,大學更像是一個精神超市。[詳細]
讀大學不完全等於讀書,讀書也不等同於上學
廣義來說,讀書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學會思考的長期持續的生活方式。讀大學,不僅在於學習知識,作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儲備“資本”﹔而且還有其更高的價值:養成終生讀書的習慣,培養訓練自我學習、教育並進步的能力。與其說大學教育教給學生的是具體專業的學科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可以受益終生的技能。[詳細]
當讀書高投入、低回報成為社會現實,那麼放棄讀書在很多人看來就是理性選擇。我們可以批評這種短視,但無法回避背后無奈的現實。七成人“贊成不讀大學”,有著對教育改革的呼吁、對教育現狀不滿的宣泄。如何扭轉這種論調?
提高辦學質量,提高教育回報率
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中,其實是社會的進步,意味著學生的教育選擇多元、成才選擇多元,但在我國當下,不選擇上大學其實充滿無奈情緒,這就需要大學提高辦學質量,提高教育回報率。如果大學辦學質量低、教育回報低,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學生選擇放棄高等教育,並產生放棄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連鎖反應。
[詳細]
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讓學生享有平等發展機會
在知識經濟時代,降低大學費用,提高學生素質,根據市場調整專業方向,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才是正途。寒門上升通道不應被阻現在的大學教育確實出現了與社會需求的脫節,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也難怪有的家長覺得送孩子上大學太“不劃算”。我們在呼吁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時,也該反省到底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詳細]
為學生自主選擇提供空間,切實關注受教育者的權益
當學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大學學業時,這樣的大學競爭力必然更強。在國外,不少國家的助學貸款基本覆蓋所有的學生,凡是想貸款上學的學生,都可以申請,這可以讓學生自強自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讀大學,而不需要家庭的資助。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既能培養學生自強自立意識和能力,又能保障受教育者的權益。[詳細]
重拾對讀書的信心,知識能改變命運、創造財富
“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裡,知識不僅可以改變命運,更可以創造財富。在‘創業聖地’美國硅谷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無論背景怎樣,無論來自哪裡,隻要你擁有知識和創新思維,就能成功’。”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鼓勵學生,要有敢於冒險、敢於吃螃蟹的精神,以及敢於失敗、擔當的勇氣,大膽邁出自己創業第一步,去勇敢地發掘“第一桶金”。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