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文化·艺术

同自然之妙,非力运之能成【4】

——浅析苏东天书杜甫《閬水歌》及笔法特色

杨 乘 

2013年10月23日09: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至此,我们再来观赏全篇,只要有心仔细察看,整幅作品通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横划,所有横划或变短、变斜,或变点、变撇,或以波浪笔法予以化之,甚是奇妙。

带竖的字包括竖撇、竖钩的字共计三十七字,有五十五笔竖,而无一笔雷同,竖笔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斜或正、或虚或实,或刚或柔、或枯或润,或如飘带、或如刀剑、或如悬针、或如金刚杵、或如古藤劲松、或以屋漏痕波浪笔法化之,真乃变化莫测。

整篇有七十七个点,几乎每个点都不一样,如落珠、如宝石、如眼目、如飞鸽、如眉黛,或轻如蝉翼、或重如崩石,或如奔云、或如链珠。其点有方有圆,有轻有重,或大或小,或断或连,或斜或正,眉目传情,遥相呼应,血脉相连,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既能服从单个字的造型需要,又能根据整篇章法的要求以势布点,因体、因义、因势而赋形,达出神入化之妙也。

整幅共有十四个字的捺无一雷同,各有节奏、风度气质和个性,或飘逸、或高傲、或犀利、或雍容华贵、或活泼灵动、或凝重沉着、或稚拙可爱等等,但步调一致,如龙蛇鸿鹄般激越飞动,气势贯虹,或如旌旗飘扬,神采焕发;再有其撇如惊蛇入水,如吴带当风,如针芒,如刀戈,如流星划过等等,笔性资质不一,因形、因势、因意而变化笔法。

纵观苏东天书《閬水歌》的笔法布置,可以说既有竖势,又有横势,横竖势相连贯;字字相互照应,行行顾盼呼应,阴阳起伏,笔笔不断,气脉相贯;字字有变化,字字有个性,行行有变化,行行有风格,错落有致。金篆、碑隶、正、章、行、草等笔味融化于自我的笔墨之中,二王、颜柳、张旭怀素、东坡山谷等笔意亦自由自然地融化于其笔法之中。其笔法可由变圆为方到变方为圆,由变长为短到由短变长,再有从变断为连到变连为断,由变同为异到变异为同,变直为曲到变顺为逆等等;笔锋或藏或露,或轻或重,有方有圆,有中有侧,乍曲还直,似徐却疾;或柔或刚,或含或露、或收或放,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中有险,险中出奇,虚实疏密、润枯肥瘦交织在一起,于错落中求变化,与参差中求和谐,变化之丰富莫测,可谓随心所欲而不愈矩,这可谓是构成此篇章法的基本格调。

再有其字的笔墨形势不仅有骨、有肉,而且有情、有态、有意,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趣意充满全篇。并从头至尾能朝向偃仰,顾盼生姿,形意相连,疏朗通透,行行分明,字字分明,字与字相呼应,字与行相呼应,行与行相呼应,随手而出,皆入法则。使通篇形成自然有序,和谐统一的章法局面。

《閬水歌》书法篇章,以“巴”字行为界限,前半部篇章似为理想主义风格较浓,迎着朝日,奔向目标,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后半部篇章凸显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神话般的神奇,天上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节充满诗情画意。前半篇阳刚些,严谨而活泼,意气奋发;后半篇阴柔些,却激情荡漾,高潮迭起。但整篇章法却浑然一体,俨然似一首激情荡漾、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也似一篇充满了奋发激越、大气磅礴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意象图境。

回顾头来再细看,苏氏对每一字书写都很紧奏,笔气向内收敛,结体向内紧收这是王羲之行书规律特点,苏氏吸收了其书法要领,并能运用自如;同时苏氏能在紧收的同时,又能向外拓放,一紧一放,使每一字产生更为丰富而奇妙的效果,形成了自家之格局与笔法。以上笔法分析,不难看出苏氏还吸取了二王许多笔法精要特点,某些方面且更为发挥而获得发展。通观《閬水歌》书法全篇,可谓“神、意、法、韵、气”集于一书,而且无一字懈笔,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字字如珠玑,字字能通神,自由而自然,一气呵成,可谓一笔书也。

总之,苏东天的笔法具有以无为本、穷理尽性,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特点,有着由情使气,天马行空、意足体道而随心所欲变化莫测而入无尚境地的独到功力和特色。这样的书家不能不令人惊叹。

杨 乘

2013年9月12日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