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文化·艺术

同自然之妙,非力运之能成【3】

——浅析苏东天书杜甫《閬水歌》及笔法特色

杨 乘 

2013年10月23日09: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苏东天行书作品:杜甫《閬水歌》

从醒目的“巴”字行开始,以“水”字气门为句点,好似形成前篇后篇两个篇章的布局,如同文章的篇段章节。

“鸡衔”两字风格近似,鸡字含蓄轻松,衔字鲜明紧奏,显得一虚一实,“衔”字笔法朗朗,“鸡”字似无笔法,但“鸡”字几乎以点构成,上头一上一下方、圆两点如鸡冠,似是一对鸡依畏在一起,小心翼翼,情意绵绵,别有情调。同时“鸡”同“欹”格调又相似对应,甚是奇妙。“鸡”字采取收势笔法,与周围放势笔法形成一收一放、一松一紧之效果;而“衔”与“侧”更象是一对同胞兄弟,但气质却不同,“衔”字楷书体,结构严谨,似楼台廟宇,上方奇妙的一点横波捺,如飞檐,如缕烟,使衔字灵气非凡,显得仙气缥缈,富有张力。此字双人旁与右上“从”字双人旁笔法相因应。此楷书静而挟飞动之势,甚是难得。此字笔法丰富,楷、行、草、隶、篆、金、碑味融于一字,独特至极。

“鱼来”的“鱼”字横笔虚断而形成气门,成向上气势,与右上边字的气脉相应承,也使鱼字富有了生机,其下排点如飞鸽、如浪花,成左右呼应之势,末点出锋与“过”字等相顾盼。“鱼”字顺峰起笔与“鸡、欹、过”字顺、逆起笔风格相因应,显得轻灵峻利。“来”字上两横似乎以点代横,下斜横尾端出锋,似一股气脉直向上冲,达到与上字相呼应。斜撇如钢刀,捺如飞龙,一刚一柔,成左右呼应之势,其一捺不仅使“来”字,也使周围都形成一种灵动气场,并与其它捺形成强烈呼应之势。其捺也与“衔”字横波撇成上下灵动效应。其撇锋与“中、断”字竖撇锋相向呼应。“来”字横竖金篆味浓厚,使力量更显得劲道内含,动静刚柔收放融于一字,此字新颖独特。“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朱和羹《临池新解》)

“去飞”的“去”字如天童、如飞鹰,其飞带般飘逸的一斜撇,和捺、撇折钩的浓重润笔,使“去”字显得可爱稚拙而灵动大气,与“巴”字气质相应,加上似飞雁的“飞”字向上腾飞之气势,使“去”字显得逍遥自在、舒卷自如而富天趣。“阆中”的“閬”字与左上“閬”字相对应,但笔法性格各不相同,此“閬”如忠厚良将,待在城中,浑身充满力量,但不露锋芒;“中”字似如良将的藤牌宝剑,枕戈待旦,稳如似桩的“中”字使得倾斜的“閬”字得以平衡。“转左侧右,势如斜而反正,妙于禽合”,此笔法苏氏运用自如,通篇如此也。

“胜”与“肠”、“去”笔法风格相应,也与尾字“稀”字及“城”、“断”字相呼应,更与首字“嘉”字遥相对应。

“胜”字其偏旁“月”字一撇,如惊蛇入水、如吴带当风,潇洒飘逸,柔美遒丽之极,其魅力异常强大,产生使“稀、城、断”三字被其呼应之势,“肠”虽向下成呼应之势,力量也非凡,但其呼应魅力不及“胜”字,胜字更显主动热情,“肠”字“月”旁撇及“易”旁的撇,较为阳刚冷峻些。“肠、胜”字其力量的奥妙还有另处,就是“月”字横折竖钩,以转代折,婉转流畅,使“肠、胜”字月旁更向右上方提势,收得更紧敛,与撇形成一收一放的强烈动态效果。而“胜”字浓重屋漏痕笔法竖弯钩短促而不露锋,却力含千钧,与“肠”相比就更显出向上提升腾飞之力。

“胜、肠”两字,月字偏旁一粗一细,一刚一柔,“肠”字刚而冷峻含蓄,“胜”字柔而妍丽遒逸,笔墨一繁一简,阳刚与阴柔美兼济,神韵恣肆与凝练并蓄,似如一对神仙下凡。“胜”字其右旁四个点笔法相异,顾盼有姿,风情万种,其右下捺点,如画龙点睛,使胜字显得优雅非凡,出锋与“去”字撇成相牵之势,使两字显得更加飘逸而可爱动人。肠、胜、去又似如三位列仙信步,并与稀、城、断相呼应,好似一个是天上,一个是人间,相呼相应,使周遭仙风飒飒,飘荡不止,意境超凡,诗意无穷。“事可”两字似有颜柳书味,但其横竖波浪笔法和屋漏痕笔法的结合,使字体变得灵动而更富变化,两字相协调而雍容华贵,气派非凡。“断”字竖与“中”字竖笔风格浑厚洒脱,收笔向左下出锋,犀利而含蓄,相应而协调,并与右上边字成呼应相托之势。

“肠閬”两字笔法相应,“肠”字月旁一撇,如折钗股,似钢针见锋芒,但月字钩且是雄浑厚重而力量含蓄,一放一收,更具爆发力,“胜”、“閬”字的撇和折竖钩也是如此。此“閬”字与前“閬”字形象一致,但风格气质表情且不一,此“閬”起点与竖成一波三折而变撇,显得飘逸灵动而大度潇洒,虽柔但见锋芒,与胜、肠字撇相应,形成一股气脉合力。门字旁的横折竖钩,如万岁古藤,充满柔韧之力,而门内“良”字如身着盔甲之将,剑拔弩张,似要出门迎战。两个“閬”字,一含一放,一刚一柔,形成鲜明对照。“閬”字斜横向上速提笔法和折竖钩迟涩而下笔法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冯武曰“书有两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姜夔《续书谱?迟速》曰:“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能先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苏氏尽得疾涩、速迟笔法要旨而运用自如也。

“州城”的“州”字点撇竖相连,密不透风,与“閬”字开合疏密刚柔形成鲜明对照,但风向气脉协调一致。“州”字如临风而迈着信步,“城”字笔锋且与州字风势相向,成一顺一逆之动势,似如诗人临风而衣袖飘舞,则更显风势狂岚,凸显诗人之不屈之神态。“州城”与“稀、断”字体笔墨形成一体的风格意境,似悲怆激越的情绪四溢,似祈问上天之态矣。也可以用杜甫、屈原的诗来形容其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南天下稀”四字,一紧一放,一简一繁处理得恰到好处,笔画端庄大气而优美。“南”字横折钩以转代折,婉转流畅,力量柔化含蓄,由圆变方,骨力内藏,趋势与“嘉、因、日、肠、胜”等上行字成呼应之势,左右伸张,气派非凡;“天”字捺撇,顿笔蓄势,圆浑有力,力送锋尖。撇捺精神外拓,气贯锋芒,力含千钧,与斜横合力之势形成向右挺之气势,使“天”字与“陵”字等整篇所有捺撇字成呼应之势,形成首尾相应之强大气脉连贯效应;“下”字趋势也是如此相应;“稀”字左边旁之势向外,右边旁之势向内,并与整个尾行字协调一致形成右呼左应之气势,使整篇气脉绵绵不绝于耳,气魄宏大,“南天下稀”尾行四字真可谓精妙绝伦也。尾行与首行与通篇在气势、趋势、风格、情境上,形成首尾强烈相呼照应,使气脉首尾通篇相应相承,达到整篇一起呵成之效果。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