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奚旭初
都说春运人多,出行是一道"坎",其实国庆长假这七天人更多。今年"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全国起码有6.98亿人次出行,相比今年春节七天长假的4亿多人次,多了不只一星半点。(9月30日新华网)
客流井喷,也意味着旅游井喷。长假是各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而长假又被称为黄金周,我以为,只有消费者和商家双赢了,黄金周才名副其实。以往每次黄金周之后,各地都要盘点黄金周的不足,而黄金周变成"黄金粥",留下怨声载道,则几乎是通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按着以往经验和教训,作为消费者,我对十一黄金周有两个盼望。
一盼监管部门立足黄金周强化监管。这些年常见的现象是,许多地方的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都是节日前夕开展市场大检查,但节日期间的监管反而成了薄弱环节,甚至成了真空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无良商家乘虚而入,把黄金周变成"宰客周",令多少人难逃一劫。不仅酒店房价,饭店菜价齐刷刷暴涨,有的巧立名目收起了餐位费,服务费。更有甚者听口音实施"黄金周价格":凡是外地游客,就是"开宰没商量"。
黄金周成了"宰客周",说明仅有节前的检查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宰客都集中出现在黄金周,节前检查是查不到的。黄金周客流大,消费旺,买卖多,突发情况也多,尤其是在车站码头、旅游景区这些外地客人集中并来去匆匆的地方,更是是最需要监管的地方。监管部门应深入市场一线,贴近消费前沿,明查加暗访,围绕商品、服务的质量、价格,对宰客行为露头即打,遇假打假,遇劣扫劣,让消费者过个舒心的黄金周。
二盼改善公共服务。以往的经历证明,黄金周变成"黄金粥",乱象多,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管理真空"。黄金周是"非常时期",公共服务本应加大力度以适应各种特殊情况,而如果管理部门都放假休息,平时的监管体系一下子失速停转,陷入混乱,自然隐患丛生。与其说黄金周客流是对接待能力的大考,不如说更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环境、交通秩序的大考。有些地方的景区景点垃圾遍地,公厕挤爆,脏不忍睹,乱象环生,不正是管理缺失,服务不足导致的吗?管理科学中有"木桶理论":要增大木桶整体容量,关键是加高桶壁上的短板。如果将黄金周质量比作一个"木桶",那么管理和服务正是桶壁上亟须加高的短板。
强化市场监管,改善公共服务,双管齐下,落实到位,黄金周质量就有了保证。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