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奚旭初
“三八节”之际,麦可思教育公布了“大学生婚恋观调查”。调查表明,近七成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超三成大学生用恋爱排遣寂寞,只有约1/4的大学生为了寻找真爱才恋爱。有23%的男生表示,谈恋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3月8日新民晚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大学生连结婚、生育都可以,能不能谈恋爱还会是问题吗?然而谈恋爱不为找真爱,而只是为解闷,甚至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那就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了。事实上,这很大的问题并非今天才有。这些年一些大学内,签个合同谈恋爱,征个恋人解寂寞,已成时髦。有些大学生迈进校园没几天,就“诚征异性朋友”。而有的大学BBS还专门开设了征友版,为需要“速配”者提供平台。
又因为是“契约时代”,所以“速配”之后还要签一个合同规范双方的“责、权、利”。大学生们将这种合同称为“爱情契约”。“爱情契约”约定:择业时没有义务为对方作出牺牲、献身时没有必要让对方负责,分手时没有权利要求对方给予补偿等等。“三个没有”却还有“契约”,有的便只是满足“生理需求”了。
教育部两年前就要求高校把包括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性的问题并不只是性,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道德。而从麦可思教育公布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看,高校还没把这个必修课上好,不少大学生对这个必修课还在“挂科”。我们当然还可以庆幸:毕竟还只有三成多大学生用恋爱排遣寂寞,毕竟还只有23%的男生将谈恋爱视为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毕竟还有1/4的大学生是为真爱才恋爱。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果必修课总是缺课,总是“挂科”,那么我们现在的庆幸还能庆幸多久呢?而从谈恋爱解闷、满足“生理需求”到一夜情又还有多远?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