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官员接二连三“失踪”的监管漏洞在哪里?

2013年06月27日14: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官员接二连三“失踪”的监管漏洞在哪里?

背景:近期,广东、湖南、湖北发生3例“官员失踪”事件。广州市纪委表示,“请假治病”失踪的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如有违纪问题将严肃查处;湖南省醴陵市官方证实,醴陵市王仙镇财政所前所长邓元华已失踪超20天,网传携300万元公款是否属实正在调查;湖北省公安县政府证实,该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蔡道明已失踪近一个月。

燕赵都市报发表汤嘉琛的观点:分析“官员失踪”乱象,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外逃计划为何会得逞。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即便一些问题官员潜逃前就已将家人安置在国外,现行制度对这些“裸官”依然缺乏必要的限制;其二,官员财产不够透明,事实上,那些“失踪”的官员要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安度余生,少不了庞大的财富做支撑,而这些钱无疑是重要的贪腐线索;其三,对“失踪”官员的追查和惩治力度不严,很多官员携款潜逃之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要防范“官员失踪”现象,关键是要铸好权力的笼子。要对官员手中的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防止一些问题官员权力寻租和以权谋私;要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用阳光当作官场防腐剂;还要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建议对官员的全方位监督,让官员没有贪腐的机会,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官员失踪现象。

小蒋随想:“官员失踪”往往意味着外逃,是干部出境备案制度执行不力之羞。各地对于处级以上(也有地方是科级以上)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国企领导已实施出境备案制,即上述人员必须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人事备案,若想出境必须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否则无法出境。名为失踪、实际外逃的官员是如何通过出境审查手续的呢?要么是纪检机关压根儿就没掌握某些官员已具有腐败嫌疑,要么是审核流于形式。还有一种情况是,腐败者拥有多个身份证。比如,比如陆丰“房爷”赵海滨就有三张身份证,两张身份证名为赵海滨,但出生年份与身份证号码不一样,还有一张名为赵勇。凭借着三张身份证,赵海滨在11年里出境333次,只有6次通过有关方面的批准。一人拥有多个身份证与户口,不仅造就了“房姐”与“房爷”,更是防止贪官出逃的巨大漏洞。

“清朝地沟油”的信口雌黄与无利不管

背景:昆明市每天有1500吨餐厨废弃物及150吨地沟油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云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一纸空文。昆明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称,“地沟油是清朝时期就形成的,现在突然让我们统管起来,这是很难做到的事!”

燕赵都市报发表周之南的观点:地沟油是清朝时期就形成的?如果这是学术观点,那就不能张口即来,得有史料或考古的证据来作证。在吃饱饭都已经相当不容易的古代社会,“贵如油”的遣词造句习惯表明了食用油还真的不像今天这样可以随便流进下水道。清朝有地沟油,依据到底何在,恐怕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口开河。

华商报发表马涤明的观点:如果是清朝形成的,是不是就没办法了?这叫什么逻辑?社会飞速发展了几百年,无甚技术含量的地沟油管理竟成了难题,怎么好意思说?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要不,谁能管好地沟油,谁就来当城管局长,看看究竟能不能管好?

小蒋随想:如果对地沟油开征排放费、管理费、再生税……恐怕一帮权力机关都会争着抢着“认真管理”,别说是“清朝难题”,就是“夏商周痼疾”也能承诺坚决、彻底、本着对XX负责的态度搞定。问题是,一些事情属于费力没利,管理部门就开始踢皮球。这绝不是说应对地沟油征税,而是说行政管理必须厘清权与利、职与责的关系,甭把以权谋利视为“合情合理”。不得不说,让城管治理地沟油,也是城市把各种“脏活”都推给城管的体现。城管执法本身在法律界尚存争议,再加上城管一贯的形象不佳,城管治理地沟油的不靠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