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欢笑与潮汐共鸣(纵横) 千百年来,渔民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采集鱼虾贝类,赶海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一些地方将赶海开发为旅游项目,“赶海+研学”“赶海+民宿”等融合业态兴起,赶海视频广泛传播,海鲜加工、餐饮、交通等产业链延伸……赶海拉动文旅经济,带来诸多正向效应。 也要看到,一些游客使用高压水枪、钉耙等工具暴力赶海,破坏沙蟹、蛤蜊等底栖生物的栖息地;在礁石区敲打作业,直接损伤珊瑚、海藻床,削弱海岸线天然防护功能;游客遗留的塑料渔网、化学防晒剂,通过潮汐扩散,破坏水质,甚至引发海洋生物死亡。
人民财评:网约车“一口价”应寻求司乘之间“最优解” 近日,陕西西安等地出台政策,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等低价营销行为,严禁任何形式的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而在此前,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各地有关部门的相关举措,对构建公平、透明、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一支火炬里的绿色发展(今日谈) 一支火炬,彰显绿色转型步伐,见证发展理念变革。 日前,第十五届全运会利用太阳能引燃南海深处可燃冰,“源火”近乎零排放。往前看,2023年,杭州亚运会用废碳再生甲醇作主火炬燃料;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不点火”代替“点燃”,首创“微火”主火炬……透过体育盛会的火炬之变,可以更好读懂绿色发展密码。
人民来论:“废地”变良田 生态治理探索新路径 科技日报报道,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微化学杂志》刊发了题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钢渣脱硫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的论文。该论文提出“固废利用—废气治理—副产物改造荒漠地”的生态修复模型,为我国钢渣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径。目前,这一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在内蒙古包钢庆华脱硫项目以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系统性工程中进行试点应用。
人民网评:加强网售食品监管,守护“舌尖安全” 近日,为加强网售食品监督管理,市场监管总局指导8家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企业集中开展网络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专项治理,通过督促平台落实好主体责任,实施“以网管网”,共同打造安全、放心、可靠的网络食品消费环境。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守消费安全底线。此次专项治理立足当前网络食品销售的突出问题,展现市场监管总局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的决心。
人民网评:守护“绿色国宝”,让文化与生态深度交融 日前,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国家林草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涵盖天坛·九龙柏、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千年古樟等28组文物和古树名木的搭配。文物与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历史画卷。 文物和古树名木,皆是历史珍宝,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见证。
人民财评:凝聚治理合力 推动医美回归理性 近年来,医美行业热度持续攀升,不再是小众选择,已逐渐融入大众生活。医美的兴起,承载着人们对自信与美好的追求,是社会对多元审美的包容,也是消费升级驱动的结果。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