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经费超支、政府采购管理不规范、项目未公开招标……6月24日,审计署发布审计公告,公布了57个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政府采购预算缺乏“硬约束”
公告显示,各部门重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约束力增强,但在政府采购、出国会议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审计发现,政府采购预算缺乏“硬约束”,公开招标投标、集中采购制度的实施流程、环节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具体、明确,造成规避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一把手”职务腐败问题仍突出
审计署24日公布了《审计署移送至2013年6月已办结38起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公告。其中包括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黄登科受贿案、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传斌内幕交易案、北京市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学元受贿案等。案件中发现,“一把手”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参与作案的职务腐败问题较为突出。[详细]
审计署自曝“家丑”
自曝问题金额2400多万元
审计署24日公布《审计署201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检查结果》,结果显示,本次检查审计署本级及所属京津冀办、沈阳办和外资中心等3个单位2012年财政拨款支出共计40774.57万元,占部门当年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33.36%。检查出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46.87万元,全部为当年问题;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1957.43万元。[详细]
自2003年起,审计署每年发布“中央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已成惯例。对中央单位而言,每年的审计报告,相当于一次年度“大考”。
【1】“三公”超标:国土资源部连年摊派出国费用
审计报告显示,自2008年至2011年,国土资源部一直向其他单位摊派出国费用:2008年至2010年,国土资源部部本级及所属的4家单位,向其他单位摊派出国费用82.85万元;2010年至2011年,国土资源部部本级向所属地质博物馆等3家单位摊派出国(境)费14.19万元。
【2】“小金库”:住建部等设“账外账”
2008年和2010年的年度审计报告,接连爆出国土资源部所属单位私存私放资金、设账外资产。有相关问题的部委还有还有住建部、公安部、环保部、水利部、教育部、发改委。
【3】挪用资金:质检总局违规挪用3000万
质检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三单位,上一年度审计查出挪用资金问题;隔年的审计报告中,仍然上了挪用资金“榜单”。
【4】套取资金:环保部等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过去5年的审计报告中,环保部、民政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社科院等6单位,均有2次及2次以上通过虚列支出等方式,套取资金记录。
【5】资金“托管”:工信部违规滞留两亿资金
过去5年,商务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都曾两次被查出资金“托管”问题,即将资金交给其他单位代为核算、代为管理。
【6】资金闲置:财政部资金闲置三度被点名
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的审计报告,三度提及财政部“三里河二区一号办公业务用房危旧房改造”项目引发的资金闲置问题。
【7】资产流失:质检总局出租房屋牟利
通过出租房屋牟利,由此导致国有资产(资金)流失,或陷入流失风险,此系审计顽疾。过去5年报告中,质检总局、外交部、安监总局、国家旅游局、国防科工局、贸促会等6单位,多次上了“顽疾榜单”。
【8】违规收费:环保部转嫁会议费
2011年度审计报告曾“点名”批评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的违规收费“屡审屡犯”现象。同样违规收费“屡查屡犯”的还有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原铁道部、知识产权局、贸促会等6部门及其所属单位。
【9】违规招投标:商务部议标招承包方
为杜绝商业贿赂、贪污腐败等行为,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规定。但过去5年,商务部、文化部、环保部、住建部、知识产权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6单位,多次被查出违规招投标。
【10】假发票入账:出版总署4000万发票违规
过去5年,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都曾两度被查出假发票或不规范发票入账问题。事实上,假发票或不规范发票入账,也一直是审计“顽疾”之一。[详细]
“审计风暴”沦为“审计通报”
细算起来,今年恰好是国家审计署成立30周年,而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也刮了整整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审计风暴从新闻变成旧闻,涉事单位从新面孔变成老面孔,以至于人们产生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的错觉。周期性公布的审计结果,早已成为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道烂熟风景。审计出的问题有没有整改到位?挪用的资金是否被全部追回?到底有多少官员因此丢了官帽?公众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却没有“下回分解”,直到下一次审计结果披露——看着连续榜上有名的部门、屡审屡犯的老问题,让人有一种时光停滞的错觉。[详细]
风暴之后为何积重难返?
追根溯源,审计风暴往往“雨过地皮干”,并未转化为整改风暴、问责风暴。一方面,整改结果缺乏有效监督和制度反思,导致“亡羊不补牢”,体制后门和管理漏洞犹在,难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每次审计风暴之后,问责大多停留于内部整改,而非进一步的行政问责或追究刑责。违规的高收益与低风险,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公然打起“擦边球”。[详细]
审计问题不能一“曝”了之
“曝光”,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更要做好“曝光”后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认真反思,自我加压,真正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付诸具体的行动,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把“丑事”变成“好事”,达到自曝“家丑”的目的。[详细]
审计署回应: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
按照工作职责,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机关要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审计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其中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审计机关直接下达审计决定,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不属于审计职权范围的,审计机关出具移送处理书,移送其他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对于审计发现的管理不规范、体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也会提出具体的审计建议,以促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详细]
专家建议:审计部门查出问题可参与后续处理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教授曾康华表示,在整个反腐败的工作中,审计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领域的大案要案,很可能就是从审计中发现的。但屡查屡犯,这与我国整个制度建设有关,同时从当前来看,审计部门主要还是查账的功能,未对其赋予更多的监督职责。因此,将来可以让审计部门在查出问题后,对问题的后续处理上,能够更多的参与。[详细]
李克强视察审计署
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审计署考察并座谈。他强调,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好国家大家业,审计监督一定要跟上。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促进廉洁政府建设。腐败的主要表现就是权钱交易,要通过加强审计毫不留情地揭露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行为,揪住不放,深挖严查,让中饱私囊的人暴露在阳光之下,坚决清除侵蚀公共利益的“蛀虫”。
二是为国家看好钱财,促进俭朴政府建设。政府的职责是为老百姓办事,要把取之于民的钱更好地造福人民。政府俭朴了,用于群众的钱就能更多。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约法三章”,对各地方、各部门“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公费接待、出国、购车中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
三是完善制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管钱、管权、管事,根本上还是靠体制机制,把权力涂上防腐剂。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建立不敢贪不能贪的机制。审计结果要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公开的内容不仅要有“总帐”,还要有“明细”,让老百姓看得懂、好监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