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評論員觀察)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⑥

石  羚
2023年04月17日06: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大趨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產生“1+1>2”的整體效應

  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准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常態,讓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問題成為現實

  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

  

  在浙江寧波,甬江流域數字孿生平台實現對洪水演進的仿真預演,提高了風險管控能力﹔在湖北石首的天鵝洲保護區內,水溫、溶氧率、江豚進食量等數據被採集匯總到智慧生態保護系統中,助力動物保護更加精准高效﹔陝西省建設的數字鄉村生態環境管理平台,具有數字鄉村環境監測、可視化地理信息服務等功能……近年來,不少地方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當今世界,數字化和綠色化是兩大趨勢,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數字化促進綠色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將產生“1+1>2”的整體效應。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目標,提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新一代數字科技助力生態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斷加強科技攻關,拓展數字應用,才能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生態治理全流程提供支撐,讓精准識別、實時追蹤環境數據成為常態,讓及時研判、系統解決生態問題成為現實。以福建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台為例,從海漂垃圾重點監測、空氣質量精准研判,到指揮中樞部署工作“點對點”、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無紙化”,該平台更好幫助生態環保工作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事實証明,有了海量數據與強大算力,生態治理不僅有了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的“千裡眼”“順風耳”,還有了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靈巧手”。下一步,豐富生態領域數字應用,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就能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水平。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有利於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很多數字科技企業制定低碳發展計劃,5G基站單站址能耗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節能建筑、節水農業、零碳工廠等數字應用新探索,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據預測,到2030年,各行業受益於數字技術減少的碳排放量將達到121億噸。數字化與綠色化相融合,有助於降低全鏈條能源消耗,推動生產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發展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綠色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還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看房到實現無紙化簽合同,從使用手機應用程序打卡健身到參與線上二手交易,數字化應用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綠色智慧生活中來。依托數字技術,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污的同時,推動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綠色智慧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就有了更加堅實的根基。

  當前,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全球發展的重要主題,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下一步,不斷夯實生態環境科技基礎,拓寬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發展,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轉型,我們必定能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讓美麗中國不斷展現更加壯麗的新圖景。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7日 05 版)

相關閱讀:

以數字中國構筑發展新優勢——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①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②

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③

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④

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⑤

(責編:趙欣悅、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