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藝起評:以豐收的名義讓農耕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沈若沖
2022年09月23日10:59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小字號

金秋九月歲稔年豐,蟹肥菊黃﹔神州大地田疇似錦,沃野生金。今年的9月23日是秋分日,也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億萬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揮洒汗水,鋪展開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

“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凝心聚力”需要“以節為媒”。從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體現了“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價值旨歸,彰顯了“愛農為農、重農強農、興農惠農”的深厚情懷,也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四川德陽,村民自編自導的情景舞蹈劇,描繪春耕、夏作、秋收的“三農”新圖景﹔在湖南益陽,以村民割禾、扮禾、碼垛為內容的稻田趣味運動會,展示鄉土風情……既體現悠久農耕文化傳承、又蘊含新的時代精神,正是因為始終流淌的文化底蘊、貫穿的文化價值,讓農民豐收節成為備受關注的“精神大餐”,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明的重要窗口。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將節日和節氣相結合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折射中華民族對於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延續了中華民族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優秀傳統。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來表示晝夜的長短﹔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中蘊含著物候特征,啟示著氣候條件在不斷變化……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中創造出的二十四節氣,為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提供指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這背后包含的“敬天道而事之”的傳統智慧、流傳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的千古箴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正因如此,以農民豐收節為契機弘揚農耕文化,也為中華文明成果賦予了更多新的時代內涵。

無論是弘揚優秀農耕文化,還是傳承優秀文明精髓,中國農民豐收節之所以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說到底是因為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激揚起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從“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的人本思想,到“堅持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選擇,從古老農業活動中產生的戲劇、民歌以及民俗活動,到信息時代大放異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寶貴財富,更充分証明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弘揚農耕文化的同時,啟發探索創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是農民豐收節的深層次內涵。當前,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迫切需要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廣大農民的精氣神。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辦好農民豐收節。通過不斷創新農民豐收節的形式、增強農耕文化的吸引力,一定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

翻開中華文化的寶典,“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這些清新雋永的詩詞、農諺寫下了我們這個民族對於豐收的記憶和期待。走進瓜果飄香、稻黍收成的季節,迎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時代,以豐收的名義禮贊奮斗、傳承文明,古老的農耕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新時代的中國書寫下“農村美,農民富,產業旺”的嶄新篇章。

(責編:史雅喬、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