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在改革開放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2022年09月16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6日 09 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本期觀察版圍繞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在改革開放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進行闡述。

——編  者

在改革開放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准確把握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在改革開放史上的裡程碑意義,對於全黨全國進一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實現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深刻昭示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雄厚發展基礎、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

1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正在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研發經費投入穩居世界第二,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潛力不斷釋放,區域重大戰略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上升到2021年的64.7%,農業農村現代化加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6.2%,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勝利完成。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3.51萬元﹔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回顧1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深刻感悟到,正是因為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我們才能經受住一個又一個風險考驗、跨越一個又一個難關險灘,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定不移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繼續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激發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新的生機活力,顯著提高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

10年來,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讓各類市場主體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外商投資法、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出台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行,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構建,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蓬勃開展。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回顧1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深刻感悟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打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的制度根基,極大激發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生機活力。新征程上,我們要圍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目標任務,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

戰勝了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重大風險挑戰,集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外部環境變化帶來許多新的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空前上升。

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敏銳洞察和科學把握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敢於斗爭、敢於勝利,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經濟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不斷健全,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立健全,2021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43.3億噸標准煤,基本形成煤、油、氣、電、核和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能源生產體系。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保持平穩運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有力有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增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一批重大風險隱患“精准拆彈”。

回顧10年來迎難而上戰勝各類風險挑戰的極不平凡歷程,我們深刻感悟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高效協同調動各方力量,就能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切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發揮好,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極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迫切需要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目前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雅萬高鐵等一大批項目扎實推進。中歐班列開行近6萬列,疫情發生后成為國際抗疫合作“生命通道”,贏得相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已成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總體保持在30%左右,為世界經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疫情影響等作出重要貢獻。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向世界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庄嚴承諾,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

回顧10年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深刻感悟到,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世界、引領時代發展的康庄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為民族復興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觀察者說)

羅文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書寫了改革開放史上的精彩華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闡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具有劃時代意義。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強調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進行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為全面深化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提供了根本遵循。

理論的創新帶來實踐的突破。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到2020年底,各方面共推出2485個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環節和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總體如期完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根本動力。

開放與改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使之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我國作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是近200個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奏響了共同繁榮、和平發展的新樂章。

改革開放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極大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14.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知識產權產出居世界前列,國際專利申請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市場主體活躍度大幅提升,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總數由2012年的5500萬戶增加到2022年6月底的1.61億戶。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4億人、2.33億人、2.86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高,在1990年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是目前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

新時代10年的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拓展

顧學明 張 丹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強調“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宣示了堅持高水平開放的決心,深化了對開放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我國同世界的聯系更趨緊密、相互影響更趨深刻。

10年來,我們積極推動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快速增長,2013—2021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年均增速達到5.1%,出口比較優勢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利用外資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局面,2016—2021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從1409億元提升到3469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9.7%,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總部基地、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的速度加快。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建設,2013年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拓展到21家,已累計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或特定區域推廣,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大幅壓減到31條、27條,有效激發了改革創新的活力、動力和潛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扎實推進,按照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強法治、分階段的原則,逐步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稅收制度,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九十六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三十一位,成為進步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10年來,我們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通過高水平開放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利用國內外創新要素優化進口、提升國內供給水平,向國際市場提供更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些舉措進一步提高了要素在產業和空間上的配置效率,推動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3年的46.1%提高到2021年的53.3%,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夯實了經濟發展的根基。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2013年以來我國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產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10年來,面對逆全球化暗流涌動,我們堅持合作共贏,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面對全球經濟復蘇勢頭不穩、逆全球化抬頭、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我國堅持穩外貿、穩外資,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在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與動力。2019—202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速為10.8%,高於全球9.1個百分點﹔商品進口年均增長13.7%,超過全球5.7個百分點。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並以較低的出口價格漲幅為緩解全球通貨膨脹發揮“穩定器”作用,成為引領世界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力推動了共建國家互利共贏,也有效增進了各國民生福祉。面對實現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的國際社會迫切期待,習近平主席從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為全球發展和安全事業提供中國方案,得到100多個國家的熱烈響應。

新時代10年的開放發展歷程充分表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面向未來,我們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深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繼續擔當好世界貿易投資的穩定之錨、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之錨、世界人民信心的穩定之錨,讓高水平開放的成果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各國人民。

(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責編:牛鏞、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