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網融合——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模式與路徑【4】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 潘永剛 周漢城 唐艷菊

2017年04月14日16:0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三、如何實施“兩網融合”

1、生活垃圾的難點和重點

明確難點。生活垃圾產業鏈條,前端源頭分類和后端加工利用(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加工利用)的布局是二大難點。源頭分類不到位,給后端加工利用造成困難﹔后端加工利用鏈條缺失,前端分類難以持續下去。實施兩網融合,首先要研究這二大難點。

鎖定重點。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是減量化的重點。通過推進“兩網融合”,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回收量和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量,最大程度地減少垃圾清運量,減輕終端處理壓力。

2、推動“兩網融合”四大原則

統籌協調原則。加強各部門協同、建立聯合推進機制,明確行業監督、屬地管理、主體實施的各方責任,在網絡布局規劃、設施設備共享、分揀回收清運服務協作、激勵機制、宣傳活動等方面加強資源共享和統籌協作。

因地制宜原則。各地區根據資源回收與垃圾清運體系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的融合方式、運營模式先行先試,取得成熟經驗后再逐步全面推廣,切忌一刀切。

政策扶持和市場驅動。低值垃圾由政策驅動,高值垃圾由市場驅動。要建立針對低值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的政策支撐保障體系,以此撬動市場力量,形成低值垃圾長效運作機制。

政策推動、市場運作、全民參與原則。政府在行業規劃、行政措施、政策機制保障發揮推動和引導作用,企業根據政府規劃進行產業化運營,垃圾是社會公共問題,全民參與垃圾分類。

3、“兩網融合”要達到三個目的

通過資源回收網與垃圾清運網在各環節的融合運行,達到:第一,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減輕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壓力,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第二,通過整合環衛保潔和資源回收二大網絡人力資源和場地設施、收編拾荒人員、完善資源回收網點和加工中心,形成完善的、規范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第三,通過兩網融合,促進再生資源企業向環境服務轉型升級。

4、政府、企業、公眾三者權責定位

政府是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的管理主體,其職責是立法、規劃、推動與監管﹔企業是生活垃圾的運營主體,承擔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清運、處理,建立生活垃圾全產業鏈條﹔居民(包括產生垃圾的各種單位)是生活垃圾的產生者,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其職責是按政府相關要求分類投放與監督政府和企業行為。

5、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

(1)完善三級管理架構。完善市、區、街道(社區)三級組織管理架構,市級層面抓立法、規劃、統籌協調和建立政策支撐體系﹔區級層面依據市政府的規劃和統籌,抓好組織實施和推動,負責管理工作﹔街道(鄉鎮)落實管理主體責任,負責將垃圾分類工作具體落實到社區和戶,調動區內各方力量,充發揮居委會、社區、物業企業的作用,具體協調組織實施,推動垃圾分類有效落實。

(2)確定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各地須明確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城市居住區,實行物業管理的,街道和物業服務單位為分類管理責任主體﹔機關企事業單位,單位為分類管理責任主體﹔各類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為分類管理責任主體。

(3)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的責任。其責任包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日常管理制度,公告不同類別的生活垃圾的投放時間、投放地點、投放方式等﹔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監督單位、個人做好源頭減量和垃圾分類投放,對不符合分類投放要求的行為予以勸告、制止直至強制性約束﹔依據相關規定,結合生活垃圾產生量、投放模式,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並保持整潔美觀。

6、“兩網融合”運營主體

(1)培育運營主體。通過招投標或其他方式,選擇再生資源行業管理規范、經營誠信的回收企業,或引進其他行業企業,作為本地承擔“兩網融合”的運營主體,對接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打造資源回收網絡和垃圾全產業鏈條。

(2)因地制宜採用運營模式。經過專家組實際調研並總結歸納,運營主體採用何種運營模式,可根據各地情況和企業自身條件因地制宜:

◆環衛回收一體化模式。該模式通常是政府購買服務,選擇一家運營主體承擔垃圾分類、環衛清運、路面保潔、資源回收加工、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為政府提供生活垃圾一攬子解決方案,是全方位的“兩網融合”。如珠海惜福公司、啟迪桑德公司在山東平度的模式。

◆再生資源企業跨界轉型模式。由傳統再生資源企業承擔垃圾分類、網點布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加工、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實現傳統再生資源企業向環境服務跨界轉型。如貴陽高遠公司、廣州供銷社、北京天天潔的模式。

◆環衛企業向后端延伸模式。由環衛企業介入垃圾分類、可回收垃圾回收、資源加工利用,其優勢是,發揮環衛保潔人力和場地設施等資源優勢,提高兩網協同效率。如北京京環集團、杭州環衛集團的模式。

◆政府全面介入模式。政府主管部門全面介入分類、站場、網點設置、主體企業選擇以及后端加工利用的布局,地方財政資金提供強力支撐。這種模式起效快,適合初期試點。如廣州越秀區、上海鬆江區和蘇州環衛處的模式。

◆分布式處理模式。前端實現干濕分類,中端利用環衛系統的垃圾壓縮房和中轉場,進行改造升級,就近、分散處理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達到“一場兩用”,變垃圾集中處理為分布式處理。其好處是運距短,物流和場地成本低,減少跑冒滴漏現象。如深圳英尓科技的做法。

◆單品種全產業鏈模式。建立單品種回收網絡和專業化加工生產基地,打造專業化回收、加工、利用和終端產品制造全產業鏈。這種模式適合廢紡、廢玻璃、大件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如廣東恆鋒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