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中,用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校訓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是在學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切入點。(9月17日新華網)
校訓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是師生們每天都要對照的一面鏡子。好校訓理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成為培養學校師生獨特精神氣質的航標。
好校訓朗朗上口,讓人過目不忘。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師大“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復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南通大學“祈通中西,力求精進”,南開中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等校訓,以其獨特的校訓內涵和時代精神,內化為廣大學子學做人、學知識,成長成才的自覺行動。
但是,也必須看到,當下不少學校的校訓有些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少學校的校訓同質化傾向嚴重。二是校訓流於形式,甚至成為擺設,不為師生認同,更難以踐行校訓精神,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記者專門調查了233所普通高中的校訓,其中,八字結構的校訓有146個。在浙江省普高校訓中,含有“求實”的54所,“創新”的46所,“勤奮”的38所,這一結果與有關方面對大學校訓的調查結果如出一轍。湖州中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清華大學相同,寧波效實中學校訓“忠信篤敬”與暨南大學相同。樂清市柳市中學和蕭山區第六中學校訓都是“嚴謹、勤奮、求實、創新”。部分學校校訓用詞相同,只是順序不同。
校訓同質化傾向嚴重,不為師生認同,使校訓失去了應有作用。反映在實際生活中,一些高校書記、校長腐敗案頻發,一些教師或上課發表不當言論,或學術造假,或行為不檢點,在這樣的氛圍中,出幾個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也就不足為奇。
校訓應當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精神追求。為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清末狀元張謇在全國各地創辦了不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張謇提出“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由張謇創辦的南通大學,校訓就是由其親筆題寫的“祈通中西、力求精進”。這八個字不僅濃縮了百年南通大學的精神氣質,體現了南通大學的文化淵源,也在辦學實踐中不斷升華,凝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之魂,成為學校事業不斷發展的恆久動力,激勵一代代南通大學人勵精圖治、追求卓越。
校訓,猶如家風,與民風政風黨風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發揮校訓的育人作用,必須摒棄那些八股化、同質化的校訓,讓全體師生真正參與到制定學校校訓的活動中,汲取師生智慧,制定出體現學校特色、與時代精神高度契合、為廣大師生認同並自覺踐行的校訓。師生親身參與制定的校訓,才能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成為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