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篆“冰”
【碩文解字】
開欄語:從商時的甲骨文算起,至今有近四千年的歷史,古今字形上的變化、音的變化,甚至有些字的字意也發生了變化,這是文化的積澱。本專欄梳理文字的“前世今生”,作者藝術家李碩鑽研古文字與書畫30年,從時下熱點話題中提煉某個文字或詞語在當期專欄中解讀,專欄配圖的書寫也出自李碩之手。
近日常談的“冰桶挑戰”,就其“冰”字來說,甲骨文時,它是兩個冰晶的形狀,就是象形字,周時金文,秦時的小篆也是多用這個字形的,至漢時,由篆書的圓轉字形變為隸書的方正字形,才成為現在的“冰”字,變成形聲了。而做形聲字當中的一個字符時,就隻用兩點代替了,就是咱們常說的兩點水了,用意卻還是有古象形字的遺韻。
與兩點水的“冰”字來代做形符的形聲字如“涼”“冷”“凍”“寒”“凝”“冬”“凋”“凜”等,“京”“令”“東”“疑”“周”“稟”等字符就是標聲用的,“寒”字是會意的,這些字所涉及的形符,就都是此字形——兩點水的字符,就是“冰”字,代表這些字是與寒冷有關的字意。
冰桶澆的雖是冷冷的“冰”,但是活動參與者以及為漸凍症患者募捐的心都是熱的,我們希望這個世界充滿溫暖的愛。
□李碩(藝術家)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