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砅善�鏍峚痔
人民網>>觀點

(校長說校訓)  

人民日報:修身至誠,百年不變的堅守

中山大學校長 許寧生

2014年08月20日03: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選擇回到校訓“修身至誠”的本意:“人心向學”。心要靜,靜則思遠,思遠則成大事  

  在四季青蔥的中山大學校園中,“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的十字校訓,靜靜矗立在校園中軸線上,觀時代變幻,看堅守不離。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創辦了國立廣東大學和黃埔軍校。同年11月,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中山先生摘錄儒家經典《中庸》之名句,手書十字校訓作為成立訓詞。他逝世后,學校於1926年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而訓詞亦成為中山先生留給中大的最后遺訓。從成立至今,校訓從未變更過。

  九十年裡,中山大學大師輩出,學者聲名代代相傳,詮釋著中大人尊德問學的優良傳統。1927年,魯迅成為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深入闡發了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讀書不忘革命”的宣言,使之成為中大學子的光榮革命傳統。上世紀50年代初,雙眼失明的史學大師陳寅恪,堅持為學生開課,因失明無法自己書寫,就以口述方式,逐字逐句請助手記錄,歷十余年,最終在75歲完成80余萬言巨著《柳如是別傳》。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南中國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龍先生,193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1949年在美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得悉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歷經一個月的航行回到中大任教。

  校訓精神熏陶下的中大人,既讀聖賢書,又心系天下事。我國寄生虫學大師陳心陶先生,畢生致力於血吸虫病的研究。上世紀50年代,他帶著中山醫的研究團隊無數次深入血吸虫病重病區,尋找病源,20余年的堅持,終使廣東成為中國第一批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虫病且成效穩定的省份,也真正實現了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的事業必須在自己的祖國”的信念,並三次受毛澤東主席接見。“送瘟神,思故人”,當地百姓建造了“陳心陶紀念碑”。這是中大教授以學術專長和躬身踐行詮釋校訓精神的一個范例。

  “為社會福,為邦家光”的歷史囑托,在新一代中大人身上生生不息。26年前,醫學畢業生凌罕毅,遠離都市的繁華,來到封閉之地麻風康復村,將大半生奉獻給了“無辜受到懲罰”的麻風病人。26年后,他又將同樣在中山醫學院就讀的兒子帶到這場終生的事業中,成為接力堅守“麻風村”的父子兩代白衣天使。他們與其他中大畢業生一樣,不斷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奉獻社會的工作中,實踐“篤行”這一校訓要點,體現著求知、求真、求新、求實的擔當。

  如何在新的時代裡把校訓精神發揚光大,是每個中大人都會思索的命題。培育英才助力國家強盛,為人類文明進步創造價值是大學不變的基本使命。為此,中山大學提出“建設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更強調,要著力通過制度與文化建設,使校訓精神成為中大人的自覺與行動,讓師生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中篤行校訓,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振興中華而奮斗,以達至立德樹人的辦學根本。

  百年校園,風雨如晦,中山大學校訓精神熔鑄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品性和價值追求。中山大學在實現自己願景的進程中,選擇回到校訓“修身至誠”的本意:“人心向學”。心誠則事成。心要靜,靜則思遠,思遠則成大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0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袁勃、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