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是,在一個正在走向多元化的社會中,為什麼一件緋聞的反響竟如此強烈?為什麼“狗仔隊”的手法卻被大家普遍接受?
■晨報視角
昨日凌晨,隨著演員文章在微博上正式致歉,喧鬧一時的“出軌”傳聞終於得到証實。幾天來網友們的激辯、指責、惡罵等,在一片“再也不相信愛情”的哀嘆中漸漸消停。
別人出軌,與你何干?難道你過去相信的是別人的愛情?從此番紛擾中,不難品出非理性的味道。
不否認,公共人物應約束自身行為,起到表率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隱私權。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受法律保護,我們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意味著不僅要尊重自己的隱私權,還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包括明星在內。
當然,公共人物佔有更多公共資源,如不能善用,可能對公眾利益造成傷害,因此對公共人物的隱私理應有監督,但前提是最大化保護其隱私權,這就需要專業機構介入,以清晰劃分出其中涉公部分與私人部分,區別對待。
回到該案,文章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在哪裡?是否會給公眾帶來傷害?連這個基本問題都還沒搞清,便通過跟蹤、偷拍等手段,將其隱私曝光於天下,至少欠妥當。
從道德角度看,這很痛快,懲罰了逾矩者,可問題是,公眾的反應難以預判,萬一罰非所當,客觀上也無法彌補。這方面的教訓實在太多了,遠有阮玲玉,近有韓國明星張紫妍,她們都是眾口鑠金的犧牲品。人隻有一次生命,它是如此寶貴,不論如何,不應讓類似的悲劇再發生了。更何況,在現代社會中,不能將道德變成一個硬指標,更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強制他人遵從。
值得深思的是,在一個正在走向多元化的社會中,為什麼一件緋聞的反響竟如此強烈?為什麼“狗仔隊”的手法卻被大家普遍接受?
一方面,這與我們缺乏尊重隱私權的傳統有關,另一方面,是消費主義對心靈的戕害。早在1835年,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就提出警告,當人們喪失了精神生活,就有可能把一切神聖的東西變成集體的狂歡,最終使人的靈性與尊嚴完全泯滅。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未來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這需要保持向上意識與奮斗精神,絕不能落入“未富先衰”、“未富先奢”的陷阱中,對於集體追逐無聊事件的現象,應有高度警惕。
蔡輝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