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反复状告政府是精神病”,到底谁有病?

蒋萌

2014年05月08日15:5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反复状告政府是精神病”,到底谁有病?

背景:江西农妇邓爱仔因在南昌上访,2008年被镇政府人员接回,并送到新余第二医院精神科。从此她被锁在两道铁栅门后,失去人身自由。其当年病历显示,主诉“行为乱,反复状告政府”,以“偏执型精神病”收治。

新京报发表舒锐的观点:公权力只有在公民可能存在精神病并将危及公共安全,或需要追究公民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时,才能申请对其进行鉴定。邓爱仔虽长期信访,但并未危及公共安全,不应遭受任何处罚。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医院理由更是极其荒谬,把反复状告政府当作“行为乱”,住院医师认为“她一年到头在外上访……正常人是不会这样的。”其实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精神卫生法的缺位、上访排名制度的存在,不少人有着和邓爱仔一样的遭遇,一些地方政府将医院当成变相羁押的场所。随着新法实施和信访改革,这类现象在消减。可各地是否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当引起各方重视。“被精神病”可怕,而容忍“被精神病”现象一直存在,不及时纠错,也挺可怕。

小蒋随想:上访也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百姓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以至于难以继续生活,而本地部门又迟迟不解决问题,甚至本地部门就是直接的侵权者,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群众不得不到上一级信访机关反映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地方行政干预司法,使得本可以通过打官司解决的问题,要么被地方法院拒绝受理,要么判决结果并不公平,群众只能找上级信访机关求助。还有一种情况是,确有个别人无理搅三分,试图通过闹事取得不当得利,有关部门不可能满足其不合理要求。所以,上访的情况多种多样,不能简单地以上访者皆“正义”、截访者皆“不义”论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复状告政府是精神病”,极为武断,难以服众。

“裸官”会因瑞银“泄密”束手就擒吗?

背景:5月6日,在巴黎举行的经合组织年度财长会议上,包括瑞士在内的47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至此,瑞士告别几百年来坚持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瑞士账户再也不那么“保密”了。

新京报发表陈在田的观点:尽管自动交换信息的范畴,限定在“税收”目的,但各国经验表明,严查偷漏税行为,就可以从中发现大量贪腐线索。网上曾流传,在反腐压力下,一些贪官将财产转移到了瑞士银行。这些消息此前无法核实,但现在则可以利用税收信息自动交换等机制,调查、打击国内一些贪官、富人的偷漏税乃至贪腐犯罪行为。美国联邦国税局在2011年公布《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就要“彻查”美国公民和外籍美国绿卡持有者的海外资产。中国对富豪或贪官海外资产情形,也要加强监控。

京华时报发表徐立凡的观点:此举对全球性的逃税现象将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但如何界定逃税和避税,如何界定合法避税和非法避税,不同国家的法律标准并不一致。其他资本管制宽松的主权地区,很可能借机占据瑞士腾出的市场空间,为全球性的灰色和黑色资本提供新的避风港。中国腐败资本的逃逸空间确实会被压缩,但还是要强化制度性反腐的建设,从前端杜绝腐败滋生的机会,比事后追责更有效且成本更低。

小蒋随想:与将巨额资产以及老婆孩子转移到境外相对应的是,一些人在国内做“裸官”,这种人一旦听闻风吹草动就会“跑路”。尽管对于一定级别的干部已实施出境备案制度,力图避免贪官外逃,但某些人能搞多个身份证与护照,为“溜之大吉”费尽心机。总体来说,腐败与反腐败,洗钱与反洗钱,一直是不断相互升级较量。面对瑞士银行的秘密账户不再“安全”,持有大笔黑金的人还会想别的“藏钱”途径。所以,别指望贪官束手就擒,反腐还得多条腿走路。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