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买涨不买跌”的楼市难离炒价怪圈

蒋萌

2014年05月06日15:4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官员若搞欺瞒,百姓咋讲诚信?

背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将于近期发布。根据规划,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京华时报发表迩晓的观点:政府也应被纳入社会征信体系中,接受数据化的外部监督。无论社会信用体系的数据多么客观,实现其奖惩功能,终归要靠政府和银行等组织来完成。如果仅仅是建立信用档案库,而不能实现充分透明,那么其奖惩功能就可能异化为新的寻租空间。因此,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比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更急迫。

环球时报发表支振锋的观点:诚信体系建设还涉及公民隐私保护,涉及信息失真的“误伤”。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上亿家企业和单位的复杂转型大国,诚信体系的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严格而一丝不苟的执行。只有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都果断地行动起来,动真格、硬碰硬,才能以硬规则促成软环境,建设我们所期待的诚信中国。

小蒋随想:前几天,南京“五一”要限车牌的传言闹得沸沸扬扬,当地交管局辟谣未接到有关通知,但市民还是急吼吼地购车上牌。究其原因,一些已限牌城市就上演过“先辟谣后限牌”的丑剧,地方政府诚信扫地。随后,江苏省人大常委刘克希表示,南京不会突然限牌,否则属违法行为,要被追责。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已搞“半夜鸡叫”限牌的地方,难道就不违法、不该受惩、限令就不应无效?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必须恪守法律赋予的权限。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政府更当是表率,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兑现对群众的各项承诺。

“买涨不买跌”的楼市难离炒价怪圈

背景: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冷清,甚至价格一向坚挺的北京等一线城市也出现松动迹象。楼市是否开始步入下行周期引人瞩目,一些地方政府又有“救市”冲动。

京华时报发表徐立凡的观点:楼市几乎涵盖了主要的利益关系。房价牵扯着众多下游行业能否有效去库存重获市场空间,牵扯着银行能够承担多大压力避免杠杆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牵扯着多数以房产为主要财富形式的家庭财富的增值或贬值,牵扯着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能否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并不导致行政行为出现另类扭曲。假如楼市真出现下跌趋势,政策面能否做好准备,以及应该做好什么准备。事实上,尽管楼价下跌为民意所望,但宏观经济层面很难承受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发生,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既让楼市去泡沫,同时避免引发系统风险,政策面现在就需要做好准备。

小蒋随想:许多人买的不是房子,而是买房价上涨的预期。正因如此,过去多年房价高歌猛进时,人们踊跃买房;一旦房价出现一星半点的“拐点”迹象,市场马上趋冷。当然,刚需族终归需要房子,人们想以低一些的价格购房,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从市场角度而言,确实呈现出明显的“买涨不买跌”。不得不说,当人们眼中的房子承载了太多“价值”二字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炒与抛的循环。只有让房子回归较为纯粹的“居住”属性,买不买房才会真正出于自住理性。另一个问题是,国人投资渠道太狭窄,当买房不再能抵抗通胀,余额宝们遭银行“围剿”,股市是多年扶不起的刘阿斗,国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该何去何从?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