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如何走出学生减负困局?十条规定征求意见【4】

2013年08月22日08:1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如何走出学生减负困局大家谈(之一)

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大有可为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任 飏

客观地说,随着社会对各层次人才的评价和需求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正在逐步减轻。尽管“高考吊瓶班”、“社会辅导班”、“提前占坑班”依然冲击人们的眼球,减负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在各地城乡的许多中小学校,兴趣学习、多样化学习正逐渐成为主流。

对于仅以分数评价学生、造成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社会关注较多;而多样化评价有时也会演变为学生负担,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却容易忽视:由于学生潜力的未知性较强,家长往往会在奥数、文体竞赛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挖潜”,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如果孩子总是处于这样一种“被挖潜”状态,负担自然就会加重。也就是说,多样化评价虽然分流了家长对学生的压力“点”,但有可能变成了分散式的“面”上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负担可能会更重。比如,某些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人士”的“成功事例”,被人们普遍传诵,无形中强化了家长给孩子“加负”的理由。

对于学生负担的根源还应当理性分析。学生面临的压力归根结底是未来踏入社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只要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存在,就会逐步传递、波及到学生身上,变成学业负担。目前学生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家长的“自发需求”,这看似是教育行政部门难以作为的。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对象是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特别是校外的各类辅导班,教育行政部门显得无能为力;即便是对违规办班现象,教育部门一家有时也很难解决,需要由相关行政管理机构通力配合,共同规范管理,才可能间接地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育部门可以在学生减负中消极缺位、推诿责任、无所作为。

事实上,为学生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大有可为。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委、教育局的重要职责,是维护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具体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比如,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可以鼓励、引导学校开设前沿课程供学生选修,加大文体、社团活动的比重,加强校内不同年级、班级之间的师生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快乐、自由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比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公平公正的升学秩序,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包括坚持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继续大规模提高小升初的电脑排位比例,同时拓展中考的渠道和选择等;再比如,均衡、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相对地“扶弱抑强”,进一步推动公立学校之间教师和学校管理层的交流,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尽量弱化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2日 18 版)

网友反响

@“踏雪寻镅75”: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减负新规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首要原因是我国庞大人口基数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与急功近利心态,这个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谨记,教育改革急不得慢不得,最重要的是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地向前走。

@“谷柔68001666”:政府不允许开办奥数班,可如今好中学招生考试都有奥数题,那么,家长和孩子是学还是不学?政府部门要严格监管,用好中学入学考试这个“指挥棒”,让孩子们叫苦连天的“奥数热”真正降温。

@“平理”:必须禁止学校在寒暑假、周六日补课,可留少许作业,把大部分假期时间留给孩子。现在,一些地方把高三学生补课当成正当行为,其实这是错误的,要全国统一严格规定,不能这里严、那里松。

@“渡西死亡”:现在,冒出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变相重点校、重点班,应该引起警惕。建议真正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严格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肩负起责任。

@“tsl0000”: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教育行政部门有很大关系。比如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弄得一人上学,全家繁忙。我是大学毕业生,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作业有时我都辅导不了,比如成语接龙什么的。

@“长沙网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改革学制,提倡全面发展。拒绝一考定终身。

@“向玉36158”: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减负迟迟不能见效,和政府部门抓升学率息息相关。建议建立规章制度,严防地方片面抓升学率,禁止在晚自习和周末上课。

@“guanlaoye”:教育部门再三强调给学生减负,那么,中学生肩上沉甸甸的书包是怎样形成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看看学生书包中有多少书是“官方”购置的,是硬“塞”给学生的。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2日 18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