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微博上传公务车图片
近年来,针对公车浪费,各地开出了不少“药方”,整治超编、超标配备使用公务用车。日前,中纪委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关于治理“车轮上的腐败”的建议》时称,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在总结地方公务用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云南永胜县公车车身喷涂公车标识
到11月底之前,永胜县将完成公务用车的标识喷涂工作:一般公务用车在左后轮上方喷涂“永胜县公务车”,在右后轮上方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和监督电话号码。相关部门将对公务用车试点单位的用车进行核查、对实施情况检查督促,凡不按规定喷印标识的、故意涂抹标识、擅自毁坏标识的单位和个人,将会被问责,情节严重的,将按规定予以党政纪处分。[详细]
山东章丘公车装GPS 进饭店景点将报警
为治理公车违规使用,山东省章丘市给所有公车统一安装车载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并将50余个大型饭店和景点纳入监管区域,公车一旦进入,监控系统将自动接收车载GPS报警提示。自今年6月起,章丘市对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1100余辆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车全部安装GPS,并统一张贴公车标识,实行节假日公车封存。[详细]
广州城管执法车遥控断油断电
给公车装GPS这事说来也不新鲜,2007年,广州市荔湾城管就在城管执法车辆装上了GPS系统,除了追踪、定位功能外,这一装置另一好处是当车子被盗或者被非公使用时,可以直接遥控断油断电,限制行驶的线路并报警。
[详细]
媒体曝光公示、喷涂公车标识、GPS定位监控、暗访组四处督查……这样的“狠招”能遏制住车轮上的腐败吗?
“车轮上的腐败”居违反八项规定现象之首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截至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计14839起。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案件数量为4851件,占比接近1/3,居各类问题之首。[详细]
老挝万象出现某单位的公务执法车
长期以来,公车购买、使用存在两大“特色”:一是滥购,二是滥用。级别较高的官员自不待言,离退休之后仍可以享受公车,在基层一些科级干部都拥有自己的“专车”;至于使用,更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公车几乎成为官员不付费的“私车”,用于私人事务,将公车开到不该去的地方,譬如酒楼、娱乐场、风景区等等。去年国庆长假,有网友竟然在老挝万象发现了一辆某单位的公务执法车![详细]
“亮明身份”也可能成为特权的象征
任何制度总归是一把双刃剑,“亮明身份”其实早有先例,只不过囿于负面影响而被叫停。对此,某位官员曾说,早些年的时候,公车都是有相关标识的,但是后来中央不再允许公务车喷涂这类标识,因为“虽然一方面可以加强监督,但另一方面,醒目的标识也许会成为特权的象征,比如过收费站可能就不付钱了”。
[详细]
治标不治本,可能会陷入“越改越多”怪圈
不可否认,喷涂标识和电话,确实能为群众监督提供方便,但这终究治标不治本,有的还滋生了新的浪费。正如网友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安装上GPS,他拔掉电源线便能顺利逃脱;你喷涂标识和电话,他会将腐败转移到地下……
[详细]
“查得紧、罚得重”,为何“车轮上的腐败”现象依然痼疾难除、势头不减。记者调查发现,背后普遍存在三种心理:
心存侥幸心理放松了要求
江西南昌市纪委副书记李紫敬说,推出八项规定以来,查办案件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公职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一是除警车、城管等有少数明显标识的公车外,很多机关、国企的公务车与私家车样子差别不大,群众分不清,他们认为公车偶尔私用不可能天天监控到。二是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有职务、有权力、有一定背景,即使被发现也能“摆平”。三是依然有少部分干部认为,中央抓“车轮上的腐败”只是一阵风,对八项规定的长久性、持续性认识不到位。
更深层的是特权心理作祟
一位不具姓名的公安机关纪检部门负责人说,在很多人心中,公车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身份的象征。“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间是身份的炫耀。‘有面子’‘有感觉’的心理说到底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作怪。”
部分公职人员占便宜心理
中部某地区省直机关一位处级干部2012年到基层挂职任副县长,县里给他配了一辆公车,周末他就自己开公车回家,来回约600公里。他坦承:“算上油费、过路过桥费,一趟要花800多元。要是自己的车,谁会舍得这样用。”[详细]
治理公车腐败当摒弃头痛医头思路,要深入病灶,才能“刮骨疗毒”。实质上,拓展监督广度,是针对公车使用的程序性制约;而严控公车数量,才是促使公车使用规范化的根本。[详细]
公车“去福利”,回归“公务用车”的本位
公车改革要走出传统的“福利误区”,将公车消费、补贴与公务员的职级脱钩。公车作为办理公务的工具,只应与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以及公务交通实际消费量有关,而与公务员的职级高低无关,否则公车消费就成了公务员的一种单纯的福利。[详细]
强化“过程监督”,让公众“围观”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如何治理三公腐败,各界已经提出不少建议,“抓源头,制定严格的公共财政制度;制度化,细化”,应强化“过程监督”,“引入群众监督、加强舆论监督,让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纪检监察利器,形成对三公运行过程的立体监督”。
[详细]
公车改革做“减法”,逐步取消公车是最终方向
与其限于喷涂“严禁公车私用”式的浅表化治理,不如考虑逐步减少公车。减少公车是大势所趋,也是治理腐败的关键。湖北省政协常委、“公车改革专家”叶青指出,目前我国全口径的公车存量达到几百万辆。如果不最大限度减少公车,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覆盖庞大的公车数量。江西南昌市纪委副书记李紫敬李紫敬表示,公车改革最终方向是逐步取消公车,除保留少量特种车,其他的公车都可以考虑采取货币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