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法治“全鏈條”護航中小企業行穩致遠

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新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於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通過制度升級、責任壓實、監管強化等舉措,以法治手段構建公平交易秩序,為提振中小企業發展信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壓實主體責任,破解小企業發展難題。此次修訂以問題為導向,明確了各方權責。一是首次規定省級政府對轄區內支付工作負總責,建立“函詢約談、督辦通報”等機制,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二是細化支付約束,要求機關事業單位30日內、大型企業60日內完成付款,禁止以第三方進度為由“卡脖子”,從源頭壓縮不合理賬期。三是填補制度漏洞,針對大型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行為,強化對不合理付款條件的限制,保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這些舉措打破“連環欠”困局,以法治力量為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注入穩定劑。
織密監管網絡,守護企業權益。新《條例》完善監督機制,明確投訴處理部門權責及流程,提升響應效率。強化信用懲戒,對嚴重拖欠主體限制財政支持、市場准入,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威懾力。推動行業自律,鼓勵大型企業主動公開付款政策,行業協會引導建立公平交易規則,實現政府監管與市場自律的聯動。“監管+信用+自律”的全鏈條保護網,既體現了治理剛性,又釋放了制度溫度,使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得到系統性維護。
暢通經濟循環,賦能民生發展。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是穩經濟、促就業、保民生的重要基石。新《條例》通過金融創新與政策傾斜雙向發力。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以應收賬款為擔保擴大信貸,破解融資難。另一方面,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公開逾期支付信息,以透明度倒逼支付效率。這不僅緩解了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更通過穩定市場預期,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提供強勁動能。
推動制度落地,凝聚治理合力。新《條例》落地需多方協同。政府部門需率先垂范,將支付履約納入審計監督,杜絕“新官不理舊賬”。大型企業應強化合規意識,摒棄“霸王條款”,踐行社會責任。中小企業須提升法律素養,善用投訴平台維護權益。媒體加強典型案例曝光,形成“守信者暢行”的社會共識。這一協同機制將法治精神融入市場實踐,推動制度從“紙面”走向“地面”,將制度優勢轉化為企業獲得感,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長效支撐。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修訂實施,是落實黨中央“兩個毫不動搖”精神的具體實踐,也是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步驟。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小企業作為創新生力軍和就業主渠道,其權益保障直接關系經濟韌性與社會穩定。以法治之力破解中小企業發展難題,不僅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