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這個提醒很及時

“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3月2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起因是,中消協此前陸續收到消費者聲稱因“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的投訴。
“免密支付”導致被盜刷,並非危言聳聽。據報道,近日,一名女士報警稱,“警察同志,我手機丟了,微信錢包中的錢也被盜刷了,這可怎麼辦呀?”警方調查發現,該女士由於手機沒有設置鎖屏密碼和支付密碼,竊賊得手后利用“免密支付”盜刷資金。
從“中消協陸續收到的消費者投訴”中的“陸續”這一表述看,被盜刷的消費者並非個例。在這種背景下,中消協提醒消費者“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並傳授一些基本操作,比如優先關閉免密功能、設置高強度密碼並注意更換、養成定期對賬習慣等,都很有必要。消費者一旦聽勸,就能更好“捂住”自己的錢包。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引發了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如何確保移動支付安全?
此前有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用戶中,近六成用戶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過免密支付。
毋庸贅言,移動支付的場景越來越多,消費者獲得的技術便利也越來越常見。但是,正如有網友所稱,手機支付雖然方便,但是綁定了銀行卡和其他快捷支付工具,支付時既便利又有風險,特別是連接免費WiFi、掃不明二維碼、點陌生人發來的鏈接、用生日作密碼時,很容易遇到風險。
“移動支付的便捷性不應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讓消費者既能享受移動支付的便捷,又能最大程度規避風險,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現實命題。以“免密支付”為例,很多平台都鼓動消費者開啟這一功能,一些消費者不懂得其中的“利害”,往往輕易開通,卻因不注意防范而破財。如何破解這種困境?相關平台不能隻鼓吹用戶開通而疏於防范。
守護移動支付安全,需要構建多方共治的防護網。消費者應定期檢查手機中的支付功能,並適時更換密碼。一旦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時,應同時啟用手機的鎖屏密碼和支付應用的二次驗証功能,以增強安全保護。而對於平台來說,要將單筆限額與消費場景深度綁定,且將單筆限額設置較低額度,一旦發現“免密支付”被頻繁使用,應及時提醒消費者。
需要厘清的是,提醒消費者“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不是否定“免密支付”,更不是排斥移動支付,而是呼吁全社會共同守護移動支付安全。還要看到,現實生活中,一些平台設置的“陷阱”為數不少,比如誘導用戶開通自動扣款、自動續費功能。甚至一些用戶在不知不覺中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相關平台這種不光彩的行為,都構成了對消費者權益的傷害。
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支付創新應予支持,但是也要提防一些行業動輒設置陷阱,讓消費者蒙受損失。技術紅利一旦脫離安全基座,越便捷越讓消費者付出高成本。在財產安全這道必答題面前,再流暢的支付體驗都不值得用真金白銀去冒險。從這個角度看,平台應盡到責任,不能將風險轉嫁給用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