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產業轉移契機推動轉型升級(現場評論)

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提供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幫助轉移企業提升競爭力,才能既為企業遷出地騰出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產業承接地真正帶來源頭活水
站在廣東省清遠市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的“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入口,來自中大紡織商圈的企業代表趙小明,心情格外激動。21年前,他來到羊城開拓市場,在廣州市海珠區中大紡織商圈開了最早的門店,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經過30多年發展,該商圈年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但受老城空間形態、消防條件、歷史文化等制約,加上商圈裡的加工廠規模一般都很小,發展前景已不如前。經歷新冠疫情沖擊后,近期有序復市的中大紡織商圈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轉移到成長空間更大的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
身處勞動密集型行業,紡織企業從廣州遷移到清遠,優勢顯而易見。比如,用地、運輸、水電等運營成本,清遠僅為珠三角城市的六至七成。由於廣州、清遠兩地政府進行過充分溝通、細致謀劃,承接產業轉移的園區適配性大大提高,周邊交通、產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等配套更加完備。以交通條件為例,空港、高鐵、高速公路、城際輕軌、磁懸浮專列等一應俱全,30分鐘通達廣州白雲機場和空港物流中心,50分鐘連接廣州中大布匹市場和佛山張槎紡織產業集群,廣州地鐵規劃延伸到園區附近。諸多利好條件,讓不少企業為之心動。趙小明振奮地說,這是我們這些紡織企業迎來高質量發展的好時機。
有序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不只是進行簡單的空間轉換,還要創造條件重塑產業格局。換言之,要抓住產業轉移的契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惟有如此,才能提升競爭力,化被動為主動。廣州、清遠兩地推動紡織產業轉移,並非一轉了之,而是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深度合作。實踐中,“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研發+清遠制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等模式應運而生。廣東省對在清遠市開展技術改造的轉移企業,根據納入技術改造投資統計情況,按設備購置額不超過30%予以獎勵,單個項目獎勵額最高可達5000萬元。清遠對於優質項目、龍頭企業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盡最大努力幫助企業發展、推動項目落地。此外,當地還將對“廣州北·中大時尚科技城”園區周邊地塊共計1萬畝節約集約開發建設,引導“工廠上樓”、設立“共享車間”、配套產業基金、延伸產業鏈條,引入“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入駐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2023年2月可承載拎包入駐企業2000家”。
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轉移與承接產業的地方,合作空間廣闊。一方面,進行戰略轉移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非常需要政策扶持,以便輕裝上陣。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提供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幫助轉移企業提升競爭力,才能既為企業遷出地騰出新的發展空間,也為產業承接地真正帶來源頭活水,實現雙贏。廣州、清遠兩地的產業轉移,屬於省內合作,但也為更大范圍的產業轉移提供了啟示。
產業轉移對接協作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方面。各地資源稟賦不同,條件千差萬別,很難套用同一種模式。在雙向奔赴的過程中,用好市場手段,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同時提高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能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區域協同發展,讓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作者為本報廣東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