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藝覽吾“遺”》 用非遺點亮文化之光
近日,一檔以探尋非遺項目為脈絡、用多元藝術形式展現非遺技藝的綜藝節目《藝覽吾“遺”》在央視熱播,節目以真人秀的方式,讓李佳明、張宇等非遺尋訪人實地探尋體驗非遺項目,充分展現非遺項目的豐富和魅力。在節目中呈現出長白山滿族撕紙、長白山採參習俗、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給觀眾展現了一副清晰的民族文化圖景。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如何帶觀眾認識和了解這些非遺項目,探尋歷代非遺人默默地努力與堅持,繼承和發揚好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成了我們很多文化作品必須面對的課題。《藝覽吾“遺”》節目角度獨特,不止將鏡頭對准非遺人高超的技能展示,更是花了很多筆墨講述了非遺的歷史變遷,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情況。這種呈現方式給了觀眾更加輕鬆的體驗,避免了在非遺項目展示中出現走馬觀花和曲高和寡等問題。讓非遺項目在我們身邊可看可聞可觸摸,非常接地氣的。此外,節目充分探尋了為什麼非遺項目歷經百年、千年依然傳承不絕,其中傳達出濃濃的情義,展現了非遺項目不但承擔著獨特的民族記憶,更是承載了很多非遺人的親情、友情,成為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有人認為,一些非遺項目已經是“古董”成為了無用的“擺設”。針對這種對非遺項目的錯誤認識,《藝覽吾“遺”》創新性地採用了“非遺+文藝呈現”的節目形式,通過賦予當前新潮事物以非遺項目特色,增加了新潮事物的內涵,也讓非遺項目“活起來”。比如用街舞的方式表現關東泥人張、用歌曲《稻香》伴隨傳統冰燈制作技藝、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與冰上芭蕾一起出場、用魔術來比擬非遺人精湛的技藝......通過這些年輕的方式,鏈接古老的非遺,表達出繼承非遺項目,要“惟堅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的精神,更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保持鮮活的秘訣。更加可喜的是,在創新表達方式上,《藝覽吾“遺”》充分的將傳統非遺項目融入新時代藝術表演創作之中,真正的賦予非遺項目以新鮮的靈活和血液,。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宣傳和保護非遺必不可少。期待會有更多《藝覽吾“遺”》出現,讓古老的非遺火起來,持續點亮中華民族文化之光,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