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疏堵結合 讓網絡主播更好逐夢前行
對問題性質嚴重、多次出現問題且屢教不改的網絡主播,應當封禁賬號,納入“黑名單”或“警示名單”﹔對違法失德藝人不得提供公開進行文藝表演、發聲出鏡機會,防止轉移陣地復出……近日出台的《網絡主播行為規范》(下文簡稱《行為規范》),對主管監督部門、平台和經紀機構、行業協會等做出明確要求,壓實多方責任,以政策合力遏制直播不良現象滋生蔓延,更好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主播行業熱度不減,但一些低俗、炫富、誘導打賞及虛假宣傳的內容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門陸續出台相應規定,不良內容仍禁而未絕。歸其原因,直播經濟是一種流量經濟。一些主播受利益所惑,希望借此走紅,加之迎合少數受眾的不良需求,不惜代價鋌而走險。從監管的角度看,時下主播群體龐大、平台較為分散,監管費時費力﹔直播具有實時性、隱蔽性強等特點,取証難度較大﹔加之監管渠道單一、措施不夠嚴密,即便被查處也能改頭換面重新開張。這就使一些主播有恃無恐,頻頻突破底線。越是這樣,越需要各方加強監督管理,提高違規成本,形成監管合力。
規范網絡直播行業,需要在自律上下功夫,也要在他律上施重拳。
對違法失德主播形成震懾,關鍵要讓懲戒長出“牙齒”。現實中,一些主播之所以有恃無恐,往往因為平台處理失之以寬,社會對其過往行為視若無睹。從這個意義上說,各方應打出懲戒“組合拳”,真正讓相關主播感到切膚之痛。從平台的警告、限流和封禁,到廣播電視等部門禁止其發聲出鏡,從行業聯合抵制,到司法機關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到建立聯合懲戒機制,探索多層次多元化的處罰方式,讓初犯者迷途知返,讓劣跡主播無處容身,才能警鐘長鳴,倒逼更多主播規范自身行為。
治理需要堅決“堵”,也要善於“疏”﹔需要事后懲戒,也需日常監管。畢竟,不良內容傳播所造成的危害很難挽回,懲戒往往是亡羊補牢。《行為規范》要求平台建立健全網絡主播入駐、培訓、日常管理、業務評分檔案和“紅黃牌”管理等內部制度規范,就是希望將治理做在平時。事前嚴格准入審查,事中加強約束警示,事后從嚴處罰懲戒,才能形成全程監管的嚴密鏈條。另一方面,還應對向上向善的網絡主播進行正向激勵,讓致力於提供優質內容的主播真正得好處、見實惠,進而鼓勵更多主播走正路,形成更加積極的網絡直播生態。
有人說:加強監管,知易行難。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我國網絡表演行業主播賬號累計超1.3億。對海量群體形成有效監管,關鍵在於優化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從主體上看,在壓實平台責任的同時,文旅、廣電、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等機構也要加強執法巡查,同時鼓勵網友對違規行為進行舉報,讓監管渠道更寬。從技術上看,相關平台依托AI識別排查直播畫面、一些地方建立網絡交易監管系統的探索也啟示我們:以科技手段賦能監管創新,將人工審核和機器審核結合起來,是助力監管事半功倍的可用之方。
草不鋤則田荒,治理亂象不是為了束縛主播發展,而是鼓勵其深耕內容﹔加強規范不是行業的終點,而是發生蝶變的新起點。貫徹《行業規范》相關要求,讓政策自上而下落實落地,讓行業自下而上加強規范,我們定能形成高效的治理體系,為直播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相關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