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柳浪聞鶯》,傳統藝術與人生的美美與共
電影《柳浪聞鶯》看完之后回味良久,被片中演員的氣質、江南的美景、傳統的文化、經典的台詞深深吸引。
該電影影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說《愛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為背景,主要講述了90年代劇團改革背景下江南越劇團裡兩個姑娘與一個畫扇師之間的情感糾葛,還將傳統文化的發展去向和個人境遇、追求相聯結,引出更深的思考。與原著相比,影片重新調整矛盾沖突點,將男性的敘述視角,轉換為垂髫和銀心兩名女性。因為故事含蓄,襯得江南婉約氣質,需要仔細揣摩才能了解導演的用心設計。
在人物的塑造上電影可謂頗具匠心,尤其是兩位女性角色。由汪飏飾演的垂髫是個越劇女小生,這是奠定影片主旨的關鍵要素。女小生需要用女性視角去觀察男性,上演女人心目中的理想男子形象,實現了心理上的性別跨越。而劇中的垂髫就是如此,為戲(事業)而生,既有男性的主動、勇敢、擔當,又有女性的獨立、善解人意、溫柔。由闞昕飾演的銀心是符合傳統觀念的世俗女子形象,對男主角工欲善既有因嫉妒而起的佔有欲,也有對其才華等世俗條件的愛慕。但當不滿工欲善對她長期漠視、以及面對工作、經濟困境時,她選擇放棄工欲善。
除此之外,對原著中的某些細節的改編和設計也恰到好處。導演戴煒通過用光、運鏡、畫面比例的運用,扇子、鏡子、門帘、越劇的隱喻設置等,細膩地將影片文藝氣質創造性的呈現。如將原著中銀心寫信分手改為登門告別,鏡中之象、心底之情與現實之景在光與影中相映成趣。在鏡頭的展示方面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當影片最后,長長的拉鏡頭裡,雨夜中江南二層閣樓,垂髫和工欲善隔著帘子分坐裡外屋,收音機裡傳來《梁祝》,這種人在畫中,言在畫外的拍攝手法,暗示了兩人關系的微妙隔閡,以及傳統文化的尷尬境地。最后,垂髫破解女小生之謎,明晰了人生目標和定位,看見光明的她,在詩情畫意中吟唱越劇,由廊柱形成的天然鏡框后,有知音在傾聽……某種意義上,不僅昭示了垂髫的結局,也代表越劇這類文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但終究要走出自己的未來之路。
全片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干脆利落和抒情煽情並舉,沒有多余筆墨,與原著相得益彰,又形成自己獨特銀幕氣質。可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