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共享充電寶為何從“小甜甜”變成“牛夫人”?
你家有多少個“被迫”買下的共享充電寶?
價格貴、歸還難、服務差。2017年橫空出世的共享充電寶,在近年來越來越多受到消費者吐槽。曾經的“小甜甜”為何變成了“牛夫人”,共享充電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從用戶角度看,第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漲價了。多個共享充電寶品牌,租金由最初的每小時1元上漲至4-6元,在景區、酒吧等熱門場所,每小時租金甚至可以達到兩位數。不少網友感嘆自己“快用不起充電寶了”。
價格的漲跌,本是市場正常現象,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商家漲價行為是否屬於濫用了其在市場的壟斷地位。從行業格局看,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競爭格局有幾家獨大的趨勢。據相關研究機構數據,2021上半年點位數最多的品牌前三排名為竹芒科技、怪獸充電和小電科技。這種市場格局讓商家幾乎“想漲價就漲價”。
那麼,在漲價的大背景下,用戶享受的服務變好了嗎?對於共享充電寶來說,是否用時即有、借還是否方便,是用戶體驗最核心的兩項指標。前者考驗的是點位鋪設的多少,后者考驗的是對每個站點的運維水平。目前的情況是,共享充電寶商家們在擴張點位上不遺余力,但每個點位的運維情況卻難盡人意。一邊是“攤大餅”“跑馬圈地”,數據顯示三家頭部企業各自的點位都已在百萬上下﹔另一邊卻是用戶頻頻曝出“還不上”“沒空位”的現象。商家在解決“充不充分”的問題上花了大力氣,可在“均不均衡”的問題上,顯然還沒做到位。
然而,均衡問題其實是共享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大問題。需求隨著人流走,在共享經濟領域,用戶需求的“潮汐現象”非常明顯。就像共享充電寶的“師兄”共享單車一樣,上班時,城郊住宅區的共享單車就少,城郊地鐵站口的共享單車就多,下班則反之。
這個道理對共享充電寶來說是一樣的。是否應該想辦法,主動利用大數據技術,充分分析、提前預判,留出空間,從而更好地調控點位,努力做到供求的相對均衡呢?或者至少能在用戶遇到類似困難的時候,有一個人工的求助方式。這不僅是出於改善服務質量的要求,更因為共享充電寶特殊的定價體系和風控方式,一旦處理不好借還問題,就有可能侵害用戶權益。
常用共享充電寶的人都知道,除了每小時租金,用戶還有兩種支付場景:24小時封頂價格和買斷價格。一旦用戶想還而還不上充電寶,因為有事又不能始終等在一旁時,大概率要把充電寶帶回家,並為此支付24小時封頂價格,通常在30元/天左右。更極端的場景是,有網友透露自己在趕火車前借了一個共享充電寶,但到達外地后,卻因難尋歸還點,最終隻得支付199元買下該充電寶。買斷價格本是風險控制的方式之一,用來防止“共享產品”被私佔,因此每個充電寶的買斷價格,才定價遠高於成本價。但如果是由於站點運維的問題,導致用戶“被迫買斷”充電寶,這無疑是對用戶權益的侵害,也是對企業信譽的損害。這種雙輸的情況,企業應當想辦法消除。
共享充電寶,本是為了緩解人們的“充電焦慮”而生。但目前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讓共享充電寶的使用本身也帶有了一份焦慮。人們要為是否還得上,會不會多扣錢而憂心。這多少背離了產品的初衷。就像網友的吐槽:“如果這麼麻煩,還這麼貴,我為啥不自己買一個呢?”
在自購充電寶成本大幅降低的今天,在手機廠商紛紛推出“超級快充”的當下,共享充電寶該如何找到自身優勢,繼續屹立不倒?或許,優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才是王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