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核心閱讀
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學雖然是研究經濟問題,但不可能脫離社會政治,純而又純”。政治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經濟思想史上的不同學說都是一定階級利益的代表。比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學說代表新生資產階級的利益,馬爾薩斯的學說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西斯蒙第的學說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利益,等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把發展為了人民作為根本立場。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在未來的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在《資本論》裡,馬克思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深刻批判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發展趨勢,並設想未來社會將是“一個自由人聯合體”。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一開始就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同志先后4次集中研讀《資本論》,多次組織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是為人民服務的經濟,指出價值規律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江澤民同志指出,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胡錦濤同志指出,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豐富內涵,科學提煉出一系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念范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指導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理論武器。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顯示出巨大實踐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有效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小康社會目標,著力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激發億萬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生產力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到上世紀末,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持續努力,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4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持續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治理明顯改進。同時,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我國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全黨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著力推進創新發展。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推進創新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創新的整體優勢﹔另一方面,依靠市場的力量推進創新,特別是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著力推進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証法,善於“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必須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
著力推進開放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我們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擴大開放。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要素稟賦的變化,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對堅持開放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著力推進共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新發展階段推進共享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始終重視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突出問題,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08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