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與慢功夫的交響(現場評論·大灣區 大未來③)
快節奏成就日新月異的進步,慢功夫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繁花似錦的深圳灣公園,前來漫步“打卡”的游人絡繹不絕。向遠處望去,后海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塔吊林立,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筑如春筍般拔地而起。這條沿海岸線綿延十余公裡的綠化帶,讓深圳有了迥然不同又和諧共存的兩個天地:一邊是悠閑舒適的慢生活,一邊是爭分奪秒的快節奏。一慢一快形成鮮明對比,蘊藏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密碼。
曾經,“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讓世人驚嘆。如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實干的熱土。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志性工程陸續建成通車,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香港往來廣州縮短至1小時以內,覆蓋11個城市的大灣區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軌道上的大灣區在提速。“如果想要設立公司,上午交材料,下午就能拿証”“足不出戶就可辦理超九成涉稅費事項”,大灣區營商環境的高效率吸引著創業者。面積僅有3.89平方公裡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實質推進和落地項目138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新引擎,體現了小地方的大作為,標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速度。
快速發展意味著更多機遇。在廣州南沙,“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聚集著74個港澳青創團隊﹔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56家,總融資金額超15億元﹔在珠海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風生水起,累計孵化433個項目,引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家……正是看到了快速發展的節奏、不斷涌現的機遇、持續釋放的紅利,越來越多青年創業者投身大灣區建設。
大灣區,有快的節奏,也有慢的韻律。行走在大灣區的街頭巷尾,既隨處可見高聳的塔吊,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河湖綠地、文化公園、歷史街區。筆者對一個藏身鬧市的古城印象深刻。這座位於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南頭古城,是明代東莞守御千戶所遺址。城外是繁華的現代都市,城內則保留著古城牆、古縣衙、古牌坊等遺址。同時,街道兩旁是改建的廣府洋樓,網紅小店與百年老字號同在,極具嶺南特色,成為人們假日休閑的熱門去處。這是大灣區裡逐漸成形的優質生活圈、文化區的一角,在古今歲月交織中展現著獨特魅力。
宜居宜業宜游——大灣區的美好生活藍圖正在變成現實。深圳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310條河流水質全面提升,並擁有1200多個大大小小的公園,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裡的城市”﹔在江門市新會區,一棵大榕樹歷經400余年的繁衍,獨木成林,覆蓋全島,3萬多隻鷺鳥在周圍棲息,巴金筆下“小鳥天堂”的原型活力依舊﹔經粵港澳三地聯合申請,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三地共同傳承和弘揚粵劇藝術……從自然到人文,從歷史到藝術,無不是出自千百年沿襲下來的精雕細琢的慢功夫、匠心獨具的巧功夫。這些,給不斷發展著的大灣區注入一股自然清新之風,讓歷史文脈賡續傳承、充滿生機。
一位剛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說:“快節奏意味著更多機會,慢生活意味著品質宜居,這正是大灣區吸引我的地方。”快節奏成就日新月異的進步,慢功夫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快與慢的交響,映照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活力、多彩魅力。
(作者為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2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