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自推出冷暖車廂以后,獲得不少好評。如今,北京地鐵打算推廣這一做法,在更多的地鐵線路上推出冷暖車廂。很多人已經在問,什麼時候杭州市民也能享受這樣的福利?
這的確不是一兩個人的企盼。每至夏天,地鐵車廂的溫度都會成為槽點,有的人嫌太冷了有的人嫌太熱。所謂冷暖車廂,就是不同的車廂設置不同的溫度,以滿足乘客的需求。北京地鐵乘客說冷說熱的都有,杭州以及別的城市的地鐵也是這樣。同樣的溫度,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人在不同時候也有不同的感受。身體健康時,耐受能力強,冷一點熱一點都無所謂,身體有恙,可能就要敏感一點﹔年輕人和老年人或幼兒又可能不同。既然車廂溫度可以調,為什麼不試試呢?
眾口難調是社會常態,北京是這樣,其他城市也差不多,無他,就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每個人需求不一樣,牽扯的利益有不同,必然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不同。就以地鐵為例,從規劃到建設再到開通運營,哪個環節不存在眾口難調的問題?規劃線路,誰不想離自己的家門口更近一點,可如果太近了又擔心有噪音會影響生活。還有建設,誰都希望越快越好,可如果建設封路圈場地影響到出行,又會有別的想法。眾口難調恐怕是城市管理者時刻都要面對的難題。
可是就因為眾口難調是不是就不用調了呢,或者干脆一刀切呢?這肯定是不對的。我們不僅要取最大公約數,滿足盡可能多人的需求,還要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個性化的選擇。大眾化是普遍需求,而個性化是少數人的需求,大眾化需求重要,小眾的需求有時候也是必要的。這個社會有很多需求不是一刀切就可以解決的,你一刀切下去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不是什麼問題,但對少部分人而言就可能是大問題。他們同樣也有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他們的利益也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從大眾化到個性化、多元化,這是一個城市管理水平不斷精細化,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城市提供服務的功能不斷強化的過程。別的不說,冷暖車廂,冷的佔多少暖的佔多少,怎麼分配公共資源才是最合理的,就不是那麼容易定的,需要調研,需要分析,這裡面的學問多了去了。冷暖車廂隨著乘客數量的變化也會產生變化,比如人少車廂空時,空調致冷效果好,人多擁擠時,空調可能就不那麼管用了,如何取舍?中午是一種情況,到了晚上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如何區分?這些都是問題。
此外,這對城市公共資源的提供能力也是一大考驗。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自然是沒有資格挑肥揀瘦的,隻有生活豐足到一定程度才會討論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問題,公共服務也是這樣,城市是否有這個能力面對這樣的挑戰,需要好好評估一番。
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個性化的需求都要滿足,公共資源還是要把牢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底線的。這種度的把握同樣是門學問,女性專用車廂、冷暖車廂、公交車上的照顧專座受歡迎,而特權、一些VIP通道就不受歡迎,相反,我們還要想盡辦法遏制這樣的需求。我想隻要秉持公共利益這根紅線,多試驗多聽聽市民、專家的意見,應該並不難找到解題的辦法。